大学生云报8月5日讯(通讯员 孙悦、欧阳茜、王维佳) 为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论述,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近日,山东科技大学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 “鸢影寻踪・文化传承” 实践团队奔赴潍坊西杨家埠村。西杨家埠村作为风筝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记忆。实践团队在这里开展了一场意义非凡的以风筝文化为主题的调研与传承实践活动,为风筝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贡献青春力量,推动这一古老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图为“鸢影寻踪 · 文化传承”实践团队到达潍坊西杨家埠村
寻脉:非遗基地探精粹,匠心技艺撼人心
在与村委会相关负责人交流并询问当地情况后,实践队随即前往西杨家埠村的潍坊天成飞鸢风筝有限公司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开展实地走访。在基地内,一幅幅精美的风筝作品映入眼帘,从传统的沙燕风筝到融入现代元素的创新款式,色彩斑斓、形态各异,展现了风筝制作技艺的精湛与灵动。基地工作人员向队员们详细讲解了风筝的选材、扎架、糊纸、绘画等制作工序,每一个步骤都凝聚着手艺人的匠心与智慧。队员们认真聆听、仔细观察,不时提问交流,在亲眼目睹传统技艺的魅力中,进一步加深了对非遗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西杨家埠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图为团队成员与基地工作人员交流过程 欧阳茜 摄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风筝扎架过程 欧阳茜 摄
躬行:工坊学艺承薪火,青春对话守艺人
实践队走进西杨家埠村民间风筝工坊 “镇泽工艺”,在店长李明的热情指引下,与资深风筝手艺人王莎莎围坐畅谈,开启了一场深入的面对面交流学习。王莎莎老师现场展示了风筝制作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 染色,她手持细润毛笔在裁好的彩纸上灵活游走,笔尖轻点间,各色染料便如被赋予灵性般在纸上晕染铺展,或浓艳明快,或淡雅清幽。王莎莎老师一边专注地调试染料,一边向队员们强调:“制作风筝最忌心浮气躁,每一笔染色的轻重、每一处线条的勾勒,都需要沉下心来细细打磨。”她指着手中即将完成的半成品解释道,从染料调配时对比例的精准把控,到晕染过程中对水分渗透速度的耐心等待,任何一个环节的急躁都会影响最终效果。“这门手艺磨的不仅是技术,更是性子,只有耐住性子,才能让每一只风筝都带着手艺人的温度与匠心。”老师朴实的话语,让队员们对“坚守”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真切地体会到非遗传承背后那份日复一日的执着与沉淀。
▲图为图为王莎莎老师染色过程 孙悦 摄
▲图为图为团队成员与王莎莎老师交流过程 孙悦 摄
调研:问卷细探传承况,薪火待续盼青年
为全面了解风筝行业发展现状、技艺传承面临的困境及风筝文化的发展需求,实践队在西杨家埠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和民间风筝工坊,专门对风筝传承人开展了问卷调查。调研结果显示,当前风筝技艺的传承方式以师徒传承为主。同时,传承人普遍希望能获得更多宣传推广、资金扶持及专业培训等方面的支持,以拓宽潍坊风筝的推广渠道。此外,他们尤为期待更多青年人能够加入,为风筝文化的未来传承注入新鲜血液。
▲图为传承人轧制过程 欧阳茜 摄
“鸢影寻踪・文化传承” 实践队通过实地考察与亲身体验,对潍坊风筝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艺术魅力和深厚文化底蕴有了更为直观而深刻的理解。此次以风筝文化为主题的沉浸式非遗文化实践活动不仅以青春视角为传统非遗技艺注入了时代活力,更以实际行动搭建起传统与现代的传承桥梁,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赓续民族精神血脉注入了鲜活力量。队员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实践为契机,主动肩负起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责任,用扎实行动为非遗保护注入青春动能,助力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夺目光彩,让凝聚着民族智慧的文化瑰宝在历史长河中持续绽放跨越时空的生命力。(撰稿:孙悦 李翊尘 欧阳茜 王维佳 图片:欧阳茜 孙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维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