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科技学院学子开展大禹爱国精神指引下的新能源建筑报国行动

发布时间:2025-08-05 08:1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缪睿淏   阅读 688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为传承大禹爱国精神,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路径,安徽科技学院建筑学院“棂·枢”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于2025年7月10日至19日前往了禹王宫和位于冯嘴村的花鼓灯文化基地开展“铸铁鼎·守国魂——大禹爱国精神指引下的新能源建筑报国行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文化溯源、思辨革新与科技实践,构建三位一体的爱国主义教育范式。

非遗寻根,解码千年家国情怀

实践团首站抵达蚌埠市冯嘴村,深度采访花鼓灯非遗传承人冯开敏。团队以视频记录花鼓灯的历史渊源与表演程式,用照片定格传统戏台与排练场地,在鼓点节奏中沉浸式体验这一国家级非遗的文化魅力。冯团长不仅向成员们讲解花鼓灯的历史,更是亲自操刀演绎。看他手中鼓槌落下,身着红绿绸衣的表演者如离弦之箭跃入场中,伞灯旋转时流苏划出的弧线,恰似大禹治水时劈山导河的轨迹。

“花鼓灯是纪念大禹治水的活态传承,每一个舞姿都饱含着先民保卫家园的信念。”传承人讲述中,团队成员捕捉到爱国精神在民间艺术中的生动演绎,为后续建筑设计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符号。

古今思辨,激扬绿色发展智慧

在安徽科技学院,实践团围绕“大禹‘因势利导’治水观能否成为中国新能源建筑顶层思维”展开辩论。成员从大禹治水“疏堵结合”的智慧出发,结合新能源建筑“顺应自然、低碳环保”的理念,论证传统哲学对现代建筑的启示。“古代治水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现代建筑同样需要在顺应生态中实现可持续发展。”辩论中,青年学子将历史智慧与专业思考深度融合,展现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理解。

同时实践团在辩论中得出对当今文化传承的启示:如何在新形势新时代下,稳定且优良传承和发扬花鼓灯精神及其背后的大禹治水观的关键在于,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其深厚内涵进行挖掘和提炼,并矢志不渝地作为地方特色学习和宣传。赛后,实践团成员王飞有所感悟,“冯嘴村的文化是蚌埠市的文化之一,大禹精神亦属于中华儿女戮力同心奋斗的精神,实践团应当怀揣着赤城之心将这些优良文化传承下去。”

科技筑梦,重构低碳时代答卷

基于前期文化调研,实践团融合建筑学、风景园林学与新能源材料专业知识,以PVC板等环保材料制作低碳建筑模型。模型从花鼓灯舞蹈韵律中提取造型灵感,融入太阳能板、雨水回收系统等新能源技术,将“大禹精神”具象化为可触摸的建筑语言。

“成员们希望通过模型证明,传统文化能为低碳建筑提供精神内核与设计灵感。”团队负责人王帅淇表示,模型不仅是实践中的技术成果,更是文化传承的创新表达。同时他也提出,实践团正坚持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活用文化资源,培育当代社会文化沃土,为“大禹精神”的创新性发展奠定精神基础,为璀璨的花鼓灯文化书写新篇章。

此次实践活动以“文化为魂、科技为器”,将大禹爱国精神转化为新能源建筑实践,形成“非遗采访-思辨辩论-模型创作”的完整闭环。团队后续将通过校园展览、媒体宣传等方式扩大影响,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提供“青年方案”。正如指导老师魏灵敏所说:“当千年禹魂遇见绿色建筑,青年学子正在用专业实践诠释‘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深刻内涵。”


声明:本文为大学生云报版权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以任何其它方式使用,如需转载请与大学生云报取得联系。

审定:缪睿淏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