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解码红色遵义,实践传承长征精神 ——北京科技大学学子赴遵义开展红色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8-04 16:4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冉懋焕   阅读 8.6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4日讯(通讯员 冉懋焕)为深刻体悟红军长征精神,近日,北京科技大学“黔途红迹”社会实践团奔赴贵州遵义,沿着娄山关、遵义会议会址、遵义烈士陵园的红色脉络,开展沉浸式学习调研,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解码长征精神,汲取奋进力量。

第一站:娄山关——红韵诗意间的雄关壮歌

娄山关巅,西风烈烈。实践团首先踏入“诗画里的红色长卷”,在自然与人文的交融中触摸历史温度。

自然人文交融:海拔1779米的西风台上,山风拂面,队员们追随历史指引极目远眺,大娄山脉的雄浑轮廓铺展眼前,“会当凌绝顶”的豪迈油然而生;观海楼旁松涛似海,夕照亭外残阳如血,长空桥上踏云而行,百丈梯间365级台阶与战斗故事相伴……每一处景致,都将自然诗意与红色记忆编织交融。

图为娄山关景区西风台

红色印记寻踪:走进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陈列馆,6056平方米的下沉空间里,文物、照片与多媒体光影交织,生动还原红军浴血奋战的烽火岁月;战斗纪念碑直指苍穹,南侧张爱萍手书碑文寄寓哀思,北侧汉白玉浮雕上红军将士身姿刚毅;小尖山战斗遗址的堡垒与战壕,静默勾勒战斗激烈;遍布园区的群雕,或刻画军民鱼水情,或展现战斗雄姿,定格不朽史诗。

图为娄山关战斗陈列馆

访谈悟初心:实践团与景区讲解员深入交流,聆听“独腿将军”钟赤兵的壮烈故事——娄山关战斗中,钟赤兵带伤作战,右腿骨碎后,在无麻药、手术刀的极端条件下,15天内经历3次截肢,最终凭一条左腿走完长征。讲解员还分享了景区创新:通过短视频、VR项目增强沉浸体验,开发“云趣”观景、亲子乐园等新业态,让红色传承更贴时代。游客的心声更令人触动:“百折不挠的精神,就是面对困境时永不言弃。”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娄山关景区讲解员

第二站:遵义会议会址——伟大转折中的青春叩问

踏入遵义会议会址,历史的厚重与青春的使命碰撞,实践团开启一场与红色记忆的“双向奔赴”。

图为实践团在遵义会议陈列馆前合影

建筑寻迹:遵义会议陈列馆灰砖垒砌、红墙映辉,现代展陈与革命记忆无缝衔接。队员们拾级而上,玻璃幕墙映出年轻面庞与历史陈迹的重叠,推门瞬间,仿佛叩响时光门环——历史以沉默却磅礴的姿态,静候诉说。

图为实践团成员凝视陈列馆

文物触摸:锈迹斑斑的马灯,曾照亮雪山夜路的崎岖;望远镜后,藏着侦察敌情的专注;电话机铜线里,震颤过生死攸关的指令;而那件补丁摞补丁的被套,更将“铁血”与“柔情”揉碎——红军把御寒温暖留给百姓,布料褶皱里,仍缠着“半条被子”般的滚烫牵挂。

图为陈列馆中红军战斗文物

场景沉浸:战斗雕塑群像凝固冲锋瞬间,斑驳“弹孔”诉说生死突围;复原的会议场景中,陈旧桌椅、简朴陈设还原决策时刻的紧张厚重。模拟作战地图前,队员们仿佛看见先辈们彻夜研路、目光如炬,深刻理解“伟大转折”的波澜壮阔。

图为红军战斗雕塑

精神解码:长征精神展板前,历史脉络与精神传承交织。从“半条被子”的温暖到“血战湘江”的壮烈,文字与影像里,理想信念熠熠闪光。实践团成员感慨:“长征精神不仅是过往丰碑,更照见当下——激励青年学子以无畏勇气续写新时代‘长征’新篇。”

图为长征精神展板

第三站:遵义烈士陵园——缅怀先烈中的力量汲取

细雨霏霏中,实践团踏上遵义凤凰山南麓的“红军山”,在遵义烈士陵园缅怀先烈,传承红色基因。

踏上红军山:316级石阶缓缓延伸,队员们怀着肃穆心情拾级而上,每一步都似踩在历史脉搏上。这座始建于1958年、安葬着1935年长征英烈的陵园,与遵义会议会址隔江相望,静静诉说革命征程的艰难。

图为红军山前台阶

瞻仰纪念碑:巍峨的红军烈士纪念碑映入眼帘,邓小平同志题写的“红军烈士永垂不朽”八个金大字熠熠生辉。碑高30米,顶端5米高的镰刀锤头标志庄重肃穆;外围直径20米的大圆环,镶嵌28颗闪光星,象征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

图为红军烈士纪念碑

缅怀寄哀思:实践团成员整齐列队,向烈士鞠躬致敬。在默哀与追思中,大家汲取精神力量——“先烈们以平凡之躯选择无畏,新时代的长征,就是带着这份无畏继续前行。”

图为实践团全员向烈士鞠躬

结语:让红色成为青春最亮底色

从娄山关的雄关漫道,到遵义会议的伟大转折,再到烈士陵园的肃穆追思,北京科技大学实践团在遵义的红色足迹里,读懂了勇气、信念与传承。正如队员们所言:“长征未远,青春正燃。把红色基因融入血脉,以实践续写红色故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拼搏!”

此次实践,不仅是一场历史寻根之旅,更是青春与信仰的对话。北科学子以行动诠释:传承红色精神,是使命,更是力量——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他们正以青春之名,赴时代之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冉懋焕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28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