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日讯(通讯员 姜瑀菲)2025年7月,西南财经大学“碳寻乡野,青禾筑梦”青年大学生实践团队为响应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在四川广安开展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访邓小平故居感悟红色精神,系统性调研爱众集团旗下标杆项目武胜二水厂光伏项目和爱众·低碳生活荟基地,以“历史溯源+科技探访”双线并行的模式,实地探究革命老区在“双碳”战略背景下的国企转型路径与绿色发展实践,为乡村低碳振兴积累实证经验。
参访伟人故里:于青砖瓦墙间汲取历史养分
实践首日,团队前往位于广安区协兴镇的邓小平故居进行参观学习。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故居完整保留了青砖木结构的三合院原貌,展陈着大量邓小平同志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用品、照片及历史文献。
院内15间展室陈列着200余件珍贵文物,涵盖邓小平同志童年使用的书桌、留学时期的笔记手稿,以及反映其革命生涯的历史照片。团队成员在讲解员引导下,依次参观了各个展室,观摩历史实物,了解邓小平同志早年的生活轨迹和革命历程,并详细记录了相关历史背景知识。
图为实践队员在邓小平故居参观学习。张译匀供图
同时,团队在现场组织了简短的学习会,围绕故居承载的红色历史进行交流。
团队队长姜瑀菲表示:“故居里那些泛黄的照片和朴素的陈设,无声地诉说着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最触动我的是那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勇气。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我们探寻‘双碳’路径,同样需要打破思维定势,立足国情,勇于探索。曾经革命先辈们为了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奋斗,如今我们为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奋斗。这份历史的厚重感,让我们的‘双碳’调研有了更深沉的意义和使命感。”
图为实践队员在邓小平故居前的合影。姜瑀菲供图
此次参观是团队“探寻红色精神,赋能绿色实践”主题行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深入了解当地历史文化脉络,为后续聚焦“双碳”主题的调研与支教活动奠定认知基础。
调研近零碳建筑:于多态空间剖析国企转型路径
随后,团队聚焦能源转型主题展开实地调研。在广安市首个近零碳建筑示范项目——爱众·低碳生活荟,负责人向团队详细介绍了项目的创新实践。该综合体融合了分布式光伏发电、节能建材应用、智慧能源管理等多种技术,构建了“能源供给—生活消费—绿色体验”的生态闭环。
图为爱众·低碳生活荟基地负责人讲解项目概况。姜瑀菲供图
负责人强调:“相较于传统商业建筑模式,低碳生活荟每年可减少约146万度用电量,折合减碳数千吨,相当于种植8万棵树,成效显著。”团队成员通过实地勘察、技术访谈和数据核验,深入剖析了国有企业如何在绿色转型中发挥标杆作用,积累了地方国企践行“双碳”目标的一手素材。
图为团队成员与项目负责人在低碳基地前的合影。姜瑀菲供图
考察水厂光伏应用:在光伏板下探索“变废为能”新模式
当日下午,团队前往武胜县第二水厂,重点考察其“阳光棚+光伏发电“项目,调研“水务+光伏”的创新模式。
爱众负责人曾鑫介绍道:“厂区利用闲置空间安装光伏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为水厂的部分日常运营提供电力。这不仅有效减少了对传统电网的依赖,显著降低了运营成本,也直接减少了碳排放,是水务领域应用可再生能源的积极探索。”实践队员现场观察了光伏设施运行情况,对“变废为能”的实践模式有了直观认识。
图为爱众负责人曾鑫为实践队员讲解发电原理。谢诗博供图
图为实践队员在武胜二水厂了解光伏发电项目。谢诗博供图
此次广安之行,西南财经大学青年大学生团队从红色精神中汲取力量,深入一线调研绿色低碳技术应用与国企转型实践。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双碳”战略在基层落实的重要意义,也见证了国有企业推进能源结构优化、践行绿色发展的责任担当,为后续总结推广绿色转型经验、服务乡村绿色发展奠定了基础。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姜瑀菲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