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师范学院推普志愿实践队:推普行动进课堂,以语为桥促振兴

发布时间:2025-08-01 21:5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思熒 林雅静 陈雅锌   阅读 1.2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1日讯(通讯员 陈思熒、陈雅锌、林雅静)7月3日至7月24日,泉州师范学院校团委青年志愿者管理服务中心“同心语梦”推普志愿服务实践队赴福建省泉州市大坪村回族社区和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双水街道社区,为当地的青少年儿童带来了别开生面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课程,通过情景对话、诗词诵读、模拟实践等趣味教学,在朗朗中华韵中,助力普通话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声纽带”。

▲图为团队成员来到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双水街道沙龙社区进行推普志愿服务活动 

一字一句普通话,同心同语中国娃

7月3日上午,泉州市大坪村回族社区开展普通话推广活动,当唇齿间跃动,一串带着不同乡音的音节传来,不同生长轨迹里的人们,在同一片声浪中触摸到彼此心中共同的山河。

拼音小课堂上,孩子们在实践队志愿者的引导下,通过卡通拼音卡片认识声母、韵母的正确发音,b双唇相碰,轻启无声,p双唇乍开,气随声出。声母如雀跃的音符,韵母似悠长的丝线,从生疏地认读,到尝试着拼读,那些原本藏在方言褶皱里的音节,渐渐在舌尖舒展成清晰的模样。

当苹果、小猫、书包等图片出现时,孩子们快速地读出名称,展示着自己学习的成果,当事物随着拼读声从图片里“走”出来时,孩子们眼中的日常事物便有了更鲜活的注脚。

“看图说故事”小游戏环节,是小朋友们童真与语言的交汇。在看到“小熊种树”的图片时,孩子们围坐成圈,争先用普通话描述画面内容,“小熊拿着小铲子在种树”“树苗和小熊在玩游戏”“树苗很快就能和我一样长高高”……志愿者在恰当的时候扶正跑偏的用词,鼓励着每一次大胆的补充,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与童真的表达引得在场家长阵阵掌声。此刻的普通话,化作自由飞翔的翅膀,让童真的思绪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共通。

▲图为团队成员来到福建省泉州市大坪回族社区为孩子们开展汉语拼音教授课堂 

民族语言一家亲,跨越千里传温情 

7月21日至24日,实践队志愿者来到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双水街道沙龙社区,与当地志愿者共同策划,开展贵州地区的推普活动,带来精彩纷呈的普通话课堂。

“什么是普通话?为什么要学习它?"面对志愿者抛出的问题,教室里一时安静下来,孩子们面面相觑,眉头紧皱,日日挂在嘴边的普通话好似变得遥远又陌生。“就像我们国家的人,不论来自何方,都能开启彼此心灵的‘钥匙’。”在提示下,孩子们的眼睛亮了,原本胆怯的孩子在鼓励下勇敢分享想法。然而真正开口时,挑战才刚开始。由于地域的原因,发音含糊、错误发音等问题对于部分孩子尤为显著。志愿者们没有放弃,一个个化身“发音慢动作大师”,放慢口型,放大技巧,清晰地展示“f”音是上齿轻触下唇送气,而“h”则是喉咙深处送气,孩子们也被带动,纷纷模仿。志愿者们认真倾听,当场纠正发音上的缺陷,从底层解决发音不标准的难题提升当地孩子的普通话水平。

课堂的高潮,志愿者们把课堂交给孩子们,以耳熟能详的古诗为素材,让孩子们组织语言讲解。从起初的不自信到铿锵有力,一颗“梦想”的种子悄然种下。而在实践队志愿者对六盘水的历史的介绍下,孩子们增进了对家乡的了解,认识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图为团队成员来到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双水街道沙龙社区进行古诗词授课

标准的普通话成为传承红色基因记忆的生动载体,也成为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之间的桥梁。活动结束后,社区负责人表示,实践队精心设计的推普教材和生动有趣的课程深受孩子们喜爱,希望有机会能够再次举办这样的推普活动。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思熒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4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