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工程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古筑新绎·红脉相承”社会实践团开展中华文化传承系列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8-01 18:4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赵雅欣   阅读 986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邯郸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超过三千年的建城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为深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燕赵地域文化,河北工程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古筑新绎·红脉相承"社会实践团队立足专业特色,构建"挖掘-转化-传播"实践路径。

实践团队以邯郸市博物馆、邯郸市规划馆、一二九师司令部、娲皇宫、广府古城为实践路线,系统梳理和挖掘红色建筑与古建筑群落中承载的燕赵文化基因,并形成测绘图纸、调研报告等基础成果;联合文创中心,设计地域性文创产品。该项目旨在吸引社会公众关注并参与燕赵地域文化传承,同时通过实践教育厚植青年学子的家国情怀与文化自信。

图为实践队员合影

一、探邯郸馆韵风华,溯燕赵文脉根魂

7月1日,"古筑新绎·红脉相承”实践团队成员前往邯郸市博物馆、邯郸市规划馆,在讲解人员的带领下重塑燕赵文化的独特魅力。作为燕赵文明的重要载体,邯郸的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历史的基因。在邯郸市博物馆内,实践团沿着时空脉络,从磁山文化遗址的炭化粟粒到赵王城遗址的龙纹瓦当,实践团成员系统梳理了邯郸从"上古粮仓"到"战国雄邦"再到"北方商埠"的文化转变。在邯郸市规划馆中,实践团成员深入"数字邯郸"全息剧场,戴上AR眼镜,开启了一场穿越三千年文明的"古城漫游"。虚拟场景不断切换,时而站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校场观礼台,时而漫步于北宋大名府的漕运码头。赵王城遗址的夯土城墙在晨曦中渐次浮现,邺城三台的雕梁画栋在月光下若隐若现,科技的力量将不同时期邯郸的城市肌理精准重构,仿佛让人穿越时空隧道,亲眼见证这座古城在历史长河中的华丽蜕变。在讲解人员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对燕赵文化的起源发展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体会,为之后的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图为实践团成员于邯郸市规划馆参观


二、踏访三地遗踪,铸燕赵精神脊梁

7月5日,"古筑新绎·红脉相承”实践团成员在6位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前往邯郸市涉县一二九师司令部、娲皇宫、广府古城。作为燕赵红色文化与古建艺术的活态载体,涉县的每一处遗存都凝结着文明的智慧。在指导老师的讲解下,实践团成员手持测绘仪和速写本对涉县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进行毫米级测绘和燕赵红色文化的参观学习。从司令部办公室的砖木结构到作战室的地形沙盘,从刘伯承元帅手书的作战命令到邓小平同志的草叶诗稿,系统记录了红色军事指挥中心从"战时堡垒"到"精神地标"的演变脉络。

图为建筑系张老师为实践团成员讲解建筑构造知识

图为实践团队一二九师司令部测绘数据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涉县一二九师司令部重温入党誓词

在娲皇宫景区中,团队成员聚焦于北齐摩崖石刻的飞天造像与明代悬空寺的斗拱结构。在实地考察中,实践队员通过相机等专业设备对娲皇宫"天造地设之境"的建筑奇观进行记录,为后续的文创设计积攒数据。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娲皇宫

在广府古城墙下,实践团重点记录瓮城马面的布局规律与箭楼基座的夯土工艺。城内杨露禅故居的砖雕门楼引发特别关注,队员们仔细测量观察缠枝莲纹的浮雕深度和样式,并拍摄了全景影像。在为期一天的社会实践中,实践团成员通过亲身体验、近距离观察、老师讲解系统梳理了燕赵大地从革命遗址到古代建筑的时空对话脉络,为后续文创设计打下坚实基础。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广府古城

三、探三地古韵,创文创新章

7月7日-10日,实践团成员于建筑与艺术学院围坐讨论:如何将一二九师司令部的军事建筑智慧、娲皇宫的宗教建筑美学、广府古城的防御建筑体系,转化为具有燕赵特色的文创设计语言,如:《邯郸燕赵文化》文创日历、古建冰箱贴、趣味便利贴等。

图为实践团成员于建筑与艺术学院进行文创设计讨论

图为《邯郸燕赵文化》文创日历样图

此次“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实践团队以邯郸为文化坐标,将一二九师司令部的军事智慧、娲皇宫的宗教美学、广府古城的防御体系,转化为兼具历史厚度与当代审美的文创语言。从《燕赵成语日历》的精美设计,到古建冰箱贴的IP打造。这一历程,既是燕赵文脉的当代续写,也是青年学子以“知行合一”践行文化自信的生动实践。(通讯员 赵雅欣)

图为实践团成员及指导教师合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雅欣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