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课堂育新苗 产业调研助振兴 —— 四川轻化工大学 “三下乡” 实践团农历村行记

发布时间:2025-08-01 14:0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余波、陈爽雯、黄梦玲   阅读 5.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23日讯(通讯员 陈爽雯 黄梦玲) 乡村振兴的蓝图在田野间铺展,青春实践的脚步向乡土延伸。2025年7月21日至23日,四川轻化工大学“向未来”社会实践团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奔赴自贡市板桥镇农历村,以“教育帮扶”为笔,以“产业调研”为墨,在三天行程中先后走进农历村党群服务中心、茵红李种植基地、刘本祠、木桥沟水库,用课堂点亮童心,用脚步丈量振兴,在乡土大地间书写新时代大学生的实践答卷。

▲图为志愿者与工作人员和农历村孩子们的合照

以课堂为桥,让知识扎根“童心里”

7 月 21 日上午,农历村党群服务中心的院子里传来朗朗童声 ——“向未来” 实践团的暑假公益课堂正式开课。这不是一场 “填鸭式” 的教学,而是一次 “双向奔赴” 的成长:团队成员黄梦玲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堂上,孩子们从齐唱《义勇军进行曲》的庄严,到地图指认川渝位置的雀跃,再到分享自贡灯会见闻的鲜活,家国情怀在互动中自然生长;队员张秉超的李白主题课堂里,诗人 “铁杵成针” 的典故让孩子们眼睛发亮,《四声歌》的韵律与绕口令的趣味,更让普通话学习变成了一场 “语言游戏”。

▲图为志愿者在向小朋友提问

▲图为志愿者在讲解李白的故事和诗词

“怎么让孩子真正爱上学习?” 面对同行老师的观察,正在帮孩子纠正发音的张秉超笑着说:“蹲下来!用他们能懂的方式讲,知识才会住进心里。”

▲图为小朋友们积极尝试说绕口令

三天里,课堂从 “文化启蒙” 延伸到 “科学探索”:7 月 22 日的水火箭制作课上,塑料瓶、胶带在孩子们手中变成 “飞天神器”,志愿者手把手教粘贴尾翼、调试角度,当 “火箭” 带着欢呼升空时,科学的种子已悄悄发芽;

▲图为小朋友们在发射水火箭

7月23日的剪纸课堂上,纸页翻飞间,彩纸在剪刀下绽出爱心、小花的轮廓。最动人的是那个举着刚剪好的"春"字奔跑的小男孩——歪扭的笔画里裹着雀跃,恰是"美育浸润"最鲜活的注脚。后排陪坐的奶奶们,从专注聆听剪纸步骤的认真,到纷纷执剪尝试的投入,非遗的温度正悄然漫过代际的界限。原本只当"旁观者"的她们,此刻也成了文化的参与者,在折叠、裁剪间,让传统手艺在两代人掌心续上温度。

▲图为小朋友们在认真剪纸

▲图为小朋友家长在尝试剪纸

为期三天的公益课堂虽已结课,孩子们那句"老师还来吗"却成了今夏最珍贵的约定——它见证着双向奔赴的成长,也诉说着"三下乡"最动人的意义:用爱连接城乡,让知识温暖同行。

▲图为小朋友们写的感受

以产业为镜,看见乡村振兴的 “新动能”

7月22日午后,在农历村村支书的引领下,“向未来”实践团队走进村民家中,面对面倾听他们对乡村发展的真实心声。在农户丹大姐家院坝里,她捧着刚摘下的茵红李,眼角眉梢尽是笑意:"今年光李子就赚了7000多块!"这抹藏不住的喜悦,正是"校村合作"结出的实效——依托四川轻化工大学搭建的校园销售渠道,全村茵红李总成交额突破4万元,曾经因销路发愁的"滞销果",如今已蜕变为带动村民增收的"致富果"。

然而,谈及产业发展,村民们的眉头又微微蹙起。"最怕刮大风"是不少种植户的共同心声。回忆起前年那场突如其来的风灾,王大爷仍心有余悸:"那天风大得能把树吹弯,半树果子全砸在地上,一年的心血白费啊……"这样的担忧,至今仍是悬在村民心头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带着对产业痛点的关切,调研团队深入茵红李种植基地。从成片果园的规模测绘,到随机采摘品尝果实的细致体验,再到与种植户围坐交流"把果树当孩子养"的发展初心,每一步都让乡村振兴的实践脉络愈发清晰。

▲图为志愿者与农户的合影留恋

而在此前的村座谈会上,驻村第一书记晋良平、村支书汪述槐早已勾勒出更完整的图景:“乡村振兴不是‘单打独斗’,得让‘种植户’‘学校’‘政府’拧成一股绳。” 实践团成员看着农户手机里 “电商订单通知” 与 “气象预警信息” 并存的界面,突然明白:产业振兴的密码,既藏在 “校村合作” 的创新里,也藏在“风险防范”的细致中。

▲图为实践团队与农历村村干部进行座谈

以文脉为脉,触摸乡土传承的 “生命力”

“这木质结构历经四百年还这么结实,靠的是一代代人的保护。”7 月 23 日下午,农历村妇联主席推开刘本祠的大门,实践团成员立刻被匾额上 “进士及第” 的字样吸引。驻祠管理员介绍,这座明代建筑不仅是自贡市文物保护单位,更是 “活的教材”—— 碑刻记载着明代进士刘本灾年济民的善举,木质结构留存着传统建筑的智慧,清明宗亲活动延续着乡土伦理。“平时不随便开放,就是怕破坏。” 管理员的话让成员们懂得:文化传承不仅是 “看得见的古迹”,更是 “守得住的敬畏”。

刘本精神以 “勤政、廉政、惠政” 为行事准则,以 “忠国、爱民” 为初心底色。它是为官者勤勉奉公、清廉自守、造福一方的写照,更是心系家国、情牵百姓的情怀体现,为当下涵养廉洁品格、厚植为民初心提供了鲜活范本。

▲图为刘本精神的介绍

▲图为志愿者们在参观刘本祠

从刘本祠出来,一行人来到木桥沟水库。站在总库容 3017 万立方米的重力石拱坝上,碧波荡漾的水面倒映着两岸农田。“这坝管着富顺县近 60 万人的喝水问题,还有防洪、灌溉的用处。” 随行的镇干部指着 “县级领导安全责任人” 公示牌说。水利工程的 “硬支撑” 与古祠堂的 “软文脉”,共同构成了农历村的 “生存根基”。

▲图为在水库工作人员带领下团队成员们参观水库

循着 “教育 — 产业 — 文脉” 的脉络,实践团走过的不仅是农历村的振兴轨迹,更是 “乡土守望” 的生动注脚 —— 育得好少年,方能让希望延续;兴得起产业,才敢向未来迈步;守得住文脉,才能让根脉传承。这场实践,以课堂连接知识与童心,用调研串联政策与民生,让我们体悟:所谓 “乡村振兴” 的美好愿景,从来不是纸上的规划,而是由一代代人以教育的温度、产业的力度、文化的厚度共同筑就的生活实景。青年担当,正是携实践所得,在守护与开拓中,让青春之力与乡土共振,奋斗之光为振兴续航,在建设乡村振兴的征程中,书写属于这代人的 “乡土志”。

撰文 | 张春梅

图片 | 陈爽雯

审核 | 舒芳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余波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18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