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日讯(通讯员 王雅琳 张艺巍)2025年7月13日,延安大学师范协会第二支队“红旗领航,知行合一”社会实践调研团队奔赴陕西省子长市玉家湾村中心学校,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旨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响应党和国家关于卫生科技文化“三下乡”的号召,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积极投身乡村振兴战略。活动聚焦乡村教育需求与红色文化传承,通过开展特色课后服务、走访红色旧址等系列活动,以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大学生的使命担当。
特色课程播撒种子 乡村课堂绽放光彩
实践团队聚焦玉家湾村中心学校学生的成长需求,精心设计了扎染剪纸、音乐舞蹈、化学实验、诗歌赏析等特色课程,用知识与创意点亮孩子们的成长之路。
扎染与剪纸课上,传统工艺的魅力在指尖流转。队员张晋阁以“蓝白之间的千年故事”为引,从大理扎染古巷的烟火气讲到非遗传承人的坚守,让孩子们在文化脉络中触摸历史厚度。
▲图为队员张晋阁在给孩子们讲解扎染技艺
化学实验课为科学探索打开大门。队员王雅琳用“糖在水里消失”的生活场景比喻“溶解”,将抽象概念转化为直观认知。精心准备的实验材料让孩子们亲眼见证物质变化的奇妙:溶液变色时的惊呼、晶体析出时的雀跃,让科学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
在“动物奥秘与人类生活”课上,队员梁爽玉带着孩子们用手机播放座头鲸的低频歌声,还展示了章鱼变形的视频,让大家在生动案例中探寻动物智慧与人类科技的联结。
音乐与舞蹈课堂成为释放天性的舞台。队员们精选童趣歌谣,逐句教唱中引导孩子们用清澈童声传递情感;舞蹈教学融入创意律动设计,孩子们随着节拍跳跃、舒展,自信的舞姿与灿烂的笑容交织,构成乡村里最鲜活的艺术图景。
▲图为团队成员与孩子们开展文艺汇演活动的合影
特色课程不仅填补了乡村课后服务的空白,更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探索世界的种子,让知识与梦想在互动中生根发芽。
红色足迹探寻初心历史印记赓续血脉
团队走进将军故里、任家砭革命旧址、瓦窑堡革命旧址,从故居院落的岁月痕迹到革命展馆的文物印记,从烽火旧址的斗争故事到历史会议的精神遗产,在沉浸式体验中解码红色基因,让革命精神成为照亮青年担当的火炬。
贺家湾村“贺家三杰”故居的窑洞院落里,陶罐积尘泛着岁月质感,老槐树虬枝投下斑驳影,石碾、旧农具皆刻着时光痕迹。听贺家子孙讲述贺晋年写标语至天明、贺吉祥记烟盒纸解纠纷的往事,队员们对革命先辈品质的认知从“抽象”转为“具象”,明白其可贵不仅在壮举,更在日常坚守。大家认识到,青年的“担当”不必追求惊天动地,像“贺家三杰”那样把眼前事做好——课堂上认真研学、实践中踏实服务,就是对革命精神最生动的传承。
▲图为团队成员在贺家湾将军故里调研的合影
任家砭革命旧址的简陋土屋曾是孩子们的课堂,墙上红土写的“要读书、爱国家”虽模糊仍清晰可辨。墙角煤油灯有焦黑痕迹,作战地图红笔路线褪色却有力。当地老人指着院落角落介绍,任广盛父女曾居于此,在此建起陕北首个农村党支部。“战士们以门板为床、嚼野菜唱歌开会”的往事,让触摸砖石的队员感受到热血温度。这震撼让人深知,安稳日子源于先辈“野菜充饥志不短”的信仰。青年当“知来之不易”,化缅怀为行动,让信仰火种燎原。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任家砭革命旧址的合影
瓦窑堡革命旧址会议室内,12把木椅围长桌,墙上地图标注红军东征路线,还原着1935年决定全局的会议现场。讲解员介绍,此次会议确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胜利奠基。队员凝视旧物,似闻当年策略调整、团结聚力的讨论,其与瓦窑堡精神内核一脉相承。该精神核心不仅是“坚持抗战”,更是“与时俱进”——当年依时局调策略,如今青年亦应“因时而进”,如躬身支教补乡村教育短板、主动传承红色记忆。这种“历史与现实”的对话,让队员明确方向: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需求,便是对瓦窑堡精神最鲜活的诠释。
▲图为实践团队参观瓦窑堡革命旧址的合影
这场红色传承与教育赋能的相遇,激活了红色记忆的代际传递,夯实了文化自信的根基,而乡村教育中“知识+信仰”的培育,更与“乡村振兴”“人才强国”战略同频,为国家发展储备着有根脉、有担当的后备力量。这种青春与红色的深度交融,本质上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它让红色基因在当代青年心中扎下深根,让乡村大地积蓄起向上生长的力量。当红色信仰筑牢精神之基,当教育赋能激活发展动能,当青年担当融入时代脉搏,便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与实践动力——这既是红色历史的当代回响,更是民族复兴的坚实步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艺巍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