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新垌出水窿茶厂邀您品味国家地理标志香茗

发布时间:2025-07-31 21:5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梁心钰   阅读 3.6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图为新垌茶地标

茶园布画,新时代续写茶香新章

2025年7月10日,青励青为实践团的团员们来到了出水窿茶厂。他们沿着蜿蜒的省道113线驶入高州市新垌镇明星出瑞龙村,清新的茶香扑鼻而来。村口矗立的“新垌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标识迎接着每一位访客。村道两侧,生动的茶文化墙绘与连绵起伏的茶园交织成一幅绿色画卷。

在村中池塘边的出水窿茶厂内,机器轰鸣,茶香弥漫,人人各司其职。茶厂负责人邓钜锋也穿梭在车间,查看刚送来的茶青品质。如今,他在新垌承包的茶山每天能产出500多斤新鲜茶青,这些鲜叶将在第一时间被制成醇香的新垌茶。

茶香氤氲,百年传承焕发新生

走进出水窿茶厂,仿佛步入一部活的制茶史。这里的每一缕茶香都承载着五百余年的历史积淀。据《高州府志》记载,新垌茶种植始于明朝成化年间(1465年),由邓氏始祖开泰公从福建汀州引入茶种。

“以出水龙者为极品”——古籍中短短数字,道出了出瑞龙茶的历史地位。村庄后方的山岗被高山环抱,土地肥沃,云雾缭绕,雨量充沛,昼夜温差显著,为茶树生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而在古籍之外,百年之后,新垌茶又迎来了新的传承。2002年,茶农邓钜锋创建了出水窿茶厂,不仅扩大了自家茶园,还以保底价收购周边茶农的鲜叶,带动整个区域茶叶产业发展。如今,仅出瑞龙村的绿茶种植面积就达1000亩,而新垌全镇茶园更超过3000亩。

匠心独运,传统工艺塑造独特

图为高山茶田

图为机器杀青工艺

图为团员采访出水窿茶厂厂长

在机械化制茶普及的今天,出水窿茶厂仍坚守着传统手工制茶的匠心。工人们以荔枝树枝为柴火,用铁锅细心烘烤茶叶,赋予新垌茶独特的色香味形。而在采摘过程中,茶厂也在坚持“采早、采细、采嫩、采二叶一针”的采摘1标准,确保茶叶的优良品质;在问及制作中的注意事项时,茶厂负责人邓钜锋则说:“最重要的就是火候,还有时间。”其中的火候。指的就是“杀青”。“杀青”工序讲究净锅、猛火、杀透、杀匀;“搓揉”时趁热揉捻,揉紧揉实;再经“炒青”“烘干”“轻揉”直至茶叶熟透而不焦,最终形成如眉条般的紧实茶团。正是这份对传统的坚守,使新垌茶在2014年7月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2016年又被评为广东省名特优新农产品。

茶业富民,一片叶子带富一方百姓

图为新垌镇全景

图为茶农除去旧的茶枝干

图为茶农筛茶

茶产业已成为新垌镇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出水窿茶厂创新采用“企业+基地+农户”模式,构建了完整的产供销一体化体系。

目前,新垌镇15个行政村的197户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全部入股茶厂。茶厂根据贫困户入股资金总额,按年均保底收益率8%支付收益。这一模式为山区村民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成为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在出瑞龙村,130多户村民几乎家家有炉灶、户户有作坊,个个都是制茶能手。2018年,该村每户茶叶年收入达8万元,85%的村民依靠茶叶走上了致富路。

茶乡蝶变,美丽乡村入画来

出瑞龙村的变化令人惊叹。曾经,村中乱搭乱建、杂物乱堆、垃圾乱扔,脏乱差现象严重。在乡村振兴的春风中,村庄焕发出崭新面貌。

村庄拆除了60多间废弃猪牛栏和危旧房,清理了100多吨积存垃圾,整治了180处乱堆乱放点。新建了村内道路、池塘护栏、垃圾收运和污水收集系统,打造了茶文化墙绘、古井文化广场、古茶党建公园等特色景观。

新垌镇推行“户收集、村保洁、镇转运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村民卫生意识显著提高,出瑞龙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卫生清洁村”。

未来,出水窿茶厂也将带着这片土地上的茶叶,带着五百年的历史沉淀和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故事,启程扬帆,香飘万里。

撰文 | 梁心钰

图片 | 谢晨馨 陈锦皓 胡雪

审核 | 吴锡凤 李霖霆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梁心钰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12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