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歌润乡土,青春助振兴——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实践队暑期闽西行

发布时间:2025-07-31 21:5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刘玲娴   阅读 2.6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7月6日至10日,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红土闽西艺脉传,客韵红心筑梦章”实践队赴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抚市镇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实践队聚焦红色文化传承、产业发展调研与乡村美育教育,在闽西红土地上贡献青春智慧。

守护文化根脉的青春行动

实践队红色文化与文旅调研组深入中湖村、五湖村等革命基点村,探寻文化守护之道。在中湖村伍洪祥故居前,斑驳的墙皮透着岁月沧桑。村书记阙泳兴站在故居台阶上,向实践队员讲述共产主义战士伍洪祥守护“红旗不倒”的事迹时,指尖划过墙面的裂痕:“这房子再不修就塌了,可村里没技术、缺思路。”座谈会上,队员们围着阙泳兴书记探讨乡村振兴路径,提出利用数字技术建立红色历史档案的构想。“年轻人的想法新,或许能让老房子‘活’下来。”阙泳兴书记望着队员们记录的笔记本,眼里多了几分期待。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伍洪祥故居聆听阙泳兴书记的讲解

五湖村泽东楼内,阳光透过土楼天井洒在门联上。革命英烈后代、抚市中心小学副书记、泽东楼楼主张卫华深情讲述着讲述张家三兄弟与奶奶阮唐嫲的故事:“‘忠’就是守住心里的红旗,不能倒。”队员严同学在笔记本上写下“续写信仰答卷”,她说:“张家的‘忠’不是陈列的历史,是该接过来的接力棒。”

图为实践队与中湖村村干部开展座谈会

把脉产业困局的青春智慧

产业调研组走访中湖村、五湖村等地,为乡村发展献策。在中湖村,7000余亩优质桔柚林受“黄龙病”困扰,面临减产降质与销售难题。当地致富家庭农场种植的20余亩“黄金百香果”品质优良,并带动周边村民参与,却受限于产量与宣传不足。“优质农产品缺的不是品质,而是通向市场的桥梁,”调研队员在记录痛点后表示,计划为其策划线上推广方案,搭建“云端桥梁”。

图为实践队队员前往桔柚林

五湖村的蝴蝶兰基地采用“村企联动”模式,已有6个村投资入股,有效增加了花农收入,但仍面临销售渠道窄、运输难度大等问题。队员们详细记录了技术细节与市场困境,计划后续形成优化销售策略、精准对接市场的可行性报告,助力突破发展瓶颈。

图为蝴蝶兰基地负责人向实践队介绍蝴蝶兰培育情况

播种美育沃土的青春耕耘

红歌教学组在抚市中心小学开设爱国主义教育课堂,通过乐理教学、合唱排练、朗诵指导及舞蹈教学等形式播撒美育种子。队员们从识谱、发声等基础教起,耐心带领孩子们排练。目睹孩子们从怯场到自信演唱的转变,队员们深感欣慰。抚市中心小学校长张建宇评价:“大学生用专业点燃了乡村孩子的美育星火,这份热情特别珍贵。”

图为实践队队员正在进行《红歌唱得满天红》合唱教学

实践尾声,“红歌嘹亮育童心·古村新韵遇青春”文艺汇演在抚市中学举行。福州大学学子与抚市学子同台献艺,《歌唱祖国》合唱气势恢宏,《中华颂》朗诵饱含深情,《青春再出发》舞蹈活力四射。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骆锦程老师的创意口技表演,用声音艺术再现革命岁月与乡土新貌,赢得满堂喝彩。汇演在全场高唱《我和我的祖国》中落幕。“从课堂到舞台,孩子们的成长清晰可见,”一名队员感慨,“童声里蕴藏着乡村的未来。”

图为文艺汇演后实践队与当地儿童、领导老师合影

共育时代新人的青春契约

7月10日,福州大学学生社会实践基地(2025-2028年)揭牌仪式在抚市中心小学举行。永定区教育局、抚市镇政府、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及抚市中心小学相关领导共同见证。该基地的建立标志着校地合作进入新阶段,为未来三年共育时代新人、深化交流实践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为众人在抚市中心小学前完成揭牌仪式

此次闽西行,福州大学学子在童声中播撒红色火种,在革命旧址感悟忠诚信仰,在田间地头问诊产业痛点,以青春实践为闽西乡村注入活力,共同描绘振兴蓝图。校地合作的新篇章将持续书写,让爱国情怀在服务乡村中扎根,青春力量在民族复兴路上激扬。

供稿:福州大学“红土闽西艺脉传,客韵红心筑梦章”实践队

通讯员:刘玲娴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玲娴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8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