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31日讯(通讯员 张雨轩 郑婕)凌晨四点半,城市还在沉睡,湖北省随州市广水市十里街道观音村的千亩梨园已在薄雾中苏醒。 星光下,一群五六十岁的采摘工身影匆匆,从四面八方汇聚于此。他们的一天,从晨露未干时摘下最新鲜的翠冠梨开始。7月26日,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梨香传爱,助农情深”社会实践队深入梨园,探访梨农,感知乡村脉搏。
▲图为实践队队员正在采访村民
面对实践队队员“4点钟就要起床啊?”的惊讶,一位阿姨用沾着泥土的手背擦了擦汗,笑声质朴:“怎么不累呀?”沉甸甸的梨筐压在肩头,汗水早已浸透衣背。她们从凌晨劳作至上午十点半休息,下午三点半再度开工,直到暮色渐沉。晨曦微光中,一双双熟练的手小心摘下饱满的果实,保留果柄向上轻推,再稳稳装入筐中。中午一顿饭是片刻的慰藉,有车接送回家是她们在这辛劳中唯一的便利。
▲图为正在接受采访的村民
果园深处,科技与传统悄然交织。滴灌水管蜿蜒在梨树下,既解旱情之渴,也输送养分。“施肥也用这个管,”一位工人指着改造中的水管解释。套袋技术让梨子光洁如玉,专业农药防治守护着叶片青翠。而垄间未除的杂草,则默默诉说着农事取舍的朴素哲学。
▲图为装满梨子的梨筐
田间另一场关于“新生”的对话也在进行。当大学生们问起电商直播带货,不少村民眼神闪动:“那肯定是知道的。”但当被问及是否参与过时,她们连连摆手,笑声里带着腼腆与:“那我不行……我们去干什么?”尽管直播架年年出现在地头,她们更多是屏幕外的耕耘者。数字浪潮拍打着乡村,这些在梨香中挥汗的身影,正站在传统与现代的十字路口。
“不算体验,我放假回家也会帮奶奶做农活。”实践队队员的话拉近了两代人的距离。她们帮搬梨筐、学采摘、拍摄装车流程,零距离触摸着农业生产的真实脉动。当年轻人俯身梨园,碰撞出的是理解与责任。
▲图为实践队队员帮忙采摘梨子
翠冠梨的清甜,凝结着凌晨四点的星光与正午的骄阳,浸润着梨农的汗水。乡村振兴的故事,正由这些负重前行的背影一笔笔书写——她们托起的,不仅是沉甸甸的梨筐,更是这片土地生生不息的明天。
撰文|郑婕
图片|张雨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雨轩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