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赋能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探索中,广东省中山市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百千万工程”青年突击队“艺新突击队”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该团队创新探索“‘非遗+’数字化融合”路径,将中山起湾金龙彩扎等非遗项目通过数字化、双语化、体验化方式融入社区服务,不仅以92.7%的核心项目满意度赢得居民认可,更成功激活了社区治理新动能,为“百千万工程”在基层落地提供了可复制的“数字+文化”创新样本。
非遗传承走进社区,传统技艺焕发新活力
本次实践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山起湾金龙彩扎为核心依托,结合“非遗文化进社区”实际需求,发挥团队成员在英语教育、法律普及、视觉设计等专业优势,着力打造具有青年特色的“非遗 +”融合服务新模式。
实践前期,团队走访彩扎第五代传承人杨达华老师,了解彩扎工艺与历史,并在其指导下完成体验创作。随后,依托非遗资源,联合外语专业教学团队在社区开展非遗双语亲子课程,推动传统文化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活”起来、“火”起来,实现“看得见的文化”向“触得到的课堂”转化。
调研精准对接需求,项目内容科学落地
为提高实践活动针对性和实效性,艺新突击队在实践初期采用线上问卷和线下走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精准调研,面向不同年龄层居民广泛征集意见建议,共回收300多份有效问卷,以数据驱动实践设计。数据显示,75%的儿童希望参与“英语+手工”课程,71%的居民建议推动社区微更新,83%的受访者期待美化井盖,67%表示希望普法内容更加互动化。
基于调研结果,团队围绕“非遗传承、环境美化、趣味普法”三大方向科学设置实践内容,推动高校服务与社区需求精准匹配,有效增强基层居民参与感与获得感。
多元活动融合开展,非遗文化实现“破圈”
在调研成果指导下,团队先后组织开展四项主题活动,推动非遗文化在社区多场景落地:
开展非遗双语夏令营。结合外语教学与非遗技艺,由彩扎传承人及英语专业志愿者联合授课,30余名儿童在沉浸式双语环境中完成彩龙制作,深入了解非遗内涵,提升文化素养。活动通过PPT、视频讲解等数字化工具开展教学,并通过公众号分享作品,活动满意度达92.7%。
组织环保彩扎亲子课堂。以“变废为宝”为主题,指导亲子家庭利用环保材料制作彩扎作品,推动生态理念融入传统手工。活动通过公众号宣传,制作短视频记录过程,活动满意度达92.7%。
设立彩扎普法小站,聚焦居民关心的法律问题,设置“一对一”法律咨询区,发放彩扎风格普法手册(电子版及二维码链接),结合粤语讲解和龙元素展板,增强法治宣传的亲和力与实效性,活动满意率高达85%。
推进井盖彩绘项目,由视觉传达专业学生设计金龙主题图案,组织儿童共同参与社区井盖彩绘,完成多处“微更新”,提升居民公共空间归属感,居民满意度达到83%。
实践成果显著,青年力量推动社区共治共建
在这十多天里,艺新突击队累计给400多位居民提供了服务,活动覆盖城南和莲新两个社区,把非遗文化实实在在融入了居民生活。尤为亮眼的是,非遗双语夏令营以92.7%满意度成为标杆案例!社区负责人高度赞誉:“活动新颖扎实,群众反响热烈,为基层注入青春动能。”普法手册与展板长期留存社区,相关活动纳入常态化计划,形成可持续服务机制,团队更获颁社区荣誉证书。
校地协同共建机制持续深化,助力社区高质量发展
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是广东省中山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落实“百千万工程”的重要行动,也是推动校地协同发展、增强大学生责任感的具体举措。实践团队搭建了“非遗 + 环保 + 普法 + 美育”服务体系,以92.7%的满意度证明了青年创新力量能够赋能非遗数字化传承,并成功开辟出非遗文化与社区治理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未来,艺新突击队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加强与社区合作,进一步提升服务内涵。通过数字化手段和年轻人的智慧,让这一可复制的创新范式惠及更多社区,为基层治理现代化贡献高校智慧和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孔可欣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