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人科学子“三下乡” 探寻三峡橙香里藏着的“振兴密码”

发布时间:2025-07-30 13:5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江诗琪   阅读 7.6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为响应中宣部等13部门关于2025年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号召,聚焦“产业振兴赋能乡村发展”主题,7月8日至13日,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橙风破浪会友时”暑期实践团走进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郭家坝镇邓家坡村,用脚步丈量8000亩橙园,见低空经济的试验果实,在“小长城”的城砖上触摸古今,终于读懂乡村振兴的“密码”——就藏在果实的丰收里、科技的齿轮里与文化的脉络里。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邓家坡村干部合影)

伦晚春橙的生长密码:从“枝头甜”到“口袋鼓”

据《邓家坡村志》记载,“村里最老的柑橘母树已有275岁。”尽管这里有丰富的种植经验,但改革开放前,村民种的广柑仍换不来温饱。直到1978年“中国柑橘之父”章文才带来10根脐橙枝条,点燃村民心中光亮。再后来华农九年磨一剑,育出独特晚熟品种,帮助邓家坡村家家种上“黄金果”,户户踏上致富路。

(图为村民家中的伦晚春橙) 

(图为邓家坡村志)

暑气裹着橙香漫过山坡,黄橙橙的“伦晚春橙”在枝头凝露含光——这颗要在树上挂足14个月的果子,藏着“中国晚熟脐橙第一村”成为“亿元村”的秘密。村党总支书记何宝良指着果子介绍道:“普通脐橙秋季下树,而伦晚要熬到第二年3月,直到盛夏还挂在枝头,14个月的生长周期把三峡的雨露阳光全酿成了甜,糖度能达到15度!”

(图为何宝良手捧伦晚春橙)

(图为实践团走进果园)

实践团走访的“农二代”夫妻笑着说,家里的脐橙从“养家果”变成了“致富果”。如今,全村728户扎进橙园,近8000亩果园年产超万吨。村民腰包鼓得像饱满的果实:“忙时摘橙,闲时旅游,年入二三十万不是梦。”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农户合照)

无人机与“小长城”:科技文化共舞

走进橙园深处,山上无人机嗡嗡掠过树梢,熟透的果子装进框中被精准“提”起。与此同时,山下童庄河大桥上的运输车川流不息,当天采摘的脐橙被快速送往上海、浙江甚至远销海外。

(图为童庄河大桥俯拍图)

(图为无人机采摘画面)

“以前肩挑背扛走山路,现在无人机省了七成力。大桥通了,果子当天就能发往全国。”何宝良指着冷链车说。这些橙子不光鲜卖,橙汁、果脯等深加工产品更是让一颗橙“浑身是宝”。

(图为无人机吊运助力采摘)

(图为采摘的脐橙称重装箱)

站在果园制高点,实践团成员被580米“小长城”深深吸引。这座仿古城墙复刻了邓家坡村东门头城墙遗址,城砖上仿佛还能摸到7000年前“太阳人”石刻的纹路。村干部一脸激动地向大家说道:“这是邓家坡村独特的文化符号,也是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的新尝试。”登高望远,抚今追昔,参观者也仿佛在其中穿越千年,回望历史。

(图为实践团参观小长城)

参观完橙园,实践团在村里开展了“童心共绘橙乡”活动。孩子们的画笔下,既有无人机采果、冷链运输车,也有把橙子送向太空的愿望,还有映着晚霞背景的“小长城”——传统与现代,在这里绘在了一起。

(图为绘画活动)

校地双向奔赴:橙乡里的青春答卷

调研里,实践团的笔记本记满了“民情账”——“想拓宽电商渠道”“盼着名气再响点”“能有自己的防伪标识”。活动中,师生与村干部积极讨论,琢磨着品牌升级、庭院改造、文旅融合的新招。离别时,实践团与村干部在峡江前合影,身后橙海连长江、晚霞镀金边。

(图为成员与村干部离别合影)

而今的邓家坡,正规划着未来的新蓝图:申请地理标志、建村史馆、开老年学校、将“小长城”打造成文旅融合示范点……就像那颗慢慢生长的伦晚春橙,在时光里沉淀甜蜜,也在创新里奔向更远。而实践团带走的,不仅是橙香,更是一份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原来绿水青山里的“甜蜜事业”,真能让村庄“橙”风破浪。

撰文:江诗琪

摄影:江诗琪、杨金沆、杨敏月

指导老师:樊国生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江诗琪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24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