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青年学子:探寻两汉文脉 点亮宫灯传承之光

发布时间:2025-07-28 13:5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丁欢欢   阅读 1.1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28日讯(通讯员 丁欢欢)近日,江苏师大科文学院“河洛文脉・薪火相传”团开启探寻之旅,重走习总书记访龙门石窟之路,参观洛阳博物馆,向任玉章学宫灯技艺,体悟传统工艺的匠心与温度,更深刻意识到文化传承的迫切与责任。这一路的探寻,让团队成员深刻意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一场关于“两汉文化与非遗宫灯的传承”的宣讲在青年宫拉开帷幕。

▲图为小朋友聆听宫灯文化宣讲 刘静雯 供图

聚焦青少年群体,播撒传承种子

团队成员们带着精心准备的资料徒步来到青年宫。任玉章老师的话回响在他们耳边:“非遗的传承主要还是要由青少年来干,他们为中心力量,青少年了解的多了,传承才有希望。”因此,此次宣讲将青少年作为主要对象,希望在他们心中种下传承的种子。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家长交流宫灯知识 杜坤 供图

宣讲正式开始。精美的海报和实物展示,吸引了众多青少年的目光。他们围坐在宣讲桌前,眼神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团队成员们受到鼓舞,更加投入地讲解非遗宫灯的起源、发展和制作工艺。洛阳宫灯制作工艺复杂,需经过截竹筒、做竹篾、制灯座等七十二道工序,凝聚着河洛人民的智慧结晶。

▲图为实践团成员向小朋友们播撒宫灯文化火种 刘静雯 供图▲图为实践团成员向小朋友科普宫灯文化 杜坤 供图

问答间见初心,传承火种渐明

有奖竞答环节将宣讲推向另一高潮。小朋友们积极踊跃地回答问题,“糊宫灯的纸是什么纸?”“宫灯是什么时候再次流向民间的?”“宫灯一般为什么形状?”在团队成员的引导下,小朋友们纷纷答对。其中一个小朋友大声说道:“我一定要自己学会做宫灯,也要向你们一样给其他人讲宫灯的知识!”这一刻,团队成员们明白了传承的意义——是知识的传递,是文化的延续,是让古老的非遗在新一代心中生根发芽,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图为实践团成员引导小朋友们回答问题 刘静雯 供图

▲图为实践团成员解答宫灯的相关知识 王苏玉 供图

▲实践团成员给小朋友宣讲宫灯两汉文化 杜坤 供图

夕阳西下,宣讲活动圆满结束了。此次实践让成员们明白,文化传承不在惊天动地,而在点滴传递。他们将带着这份初心继续前行,让两汉薪火与宫灯华光,照亮更多人的心间。

撰文 | 丁欢欢、王苏玉

图片 | 刘静雯、杜坤

一审 | 董玉会 

二审 | 丁欢欢 

三审 | 周鸣笛、董思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丁欢欢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6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