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淄博因烧烤现象级“出圈”,这座城市另一张文化名片——琉璃,也逐渐走进大众视野。然而,琉璃之于淄博,远不止是流光溢彩的工艺品,更是一段跨越千年的文明记忆,一种深植于泥土与火焰的地方精神。8月19日,曲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非遗承薪火,青春绽芳华”实践队走进淄博市博山区,通过实地走访、亲手体验与问卷调查,试图揭开琉璃背后更为深刻的文化密码。
火焰与时光:琉璃里的历史年轮
博山自古就有“琉璃之乡”的美誉。据《淄博市志》记载,当地琉璃生产始于汉代,兴于元明,盛于清代。明初内官监在此设“外厂”,为宫廷生产“青帘”等贡品,清宫造办处更是直接派遣匠人驻博山制作琉璃。队员们走入博山陶瓷琉璃艺术中心,仿佛步入一条用光和彩锻造的时间长廊。
在老师傅的讲解中,队员们得知琉璃与玻璃不同,它以低温彩釉烧造,多为手工制作,讲究“火中取财、瞬间成型”。那些在抖音快手上令人惊叹的“琉璃多肉”、萌态可掬的“小企鹅”,其实只是当代创意与古老技艺碰撞出的微小火花。而更深层的,是琉璃艺术与中国人审美与生活的紧密结合:从古代建筑上的琉璃瓦,到文人案头的鼻烟壶,再到寻常百姓家的镯子、棋子,琉璃早已融入日常生活的肌理之中。
▲图为淄博琉璃工艺品。刘若涵 供图
亲手触碰:体验中的技艺传承
实践不只是用眼睛看,更要用手做。实践队拜访了当地仍坚持古法制作琉璃的工坊,“炉行”里热浪袭人,师傅们手持长杆,从千度熔炉中钩取料团,吹、转、剪、塑,动作如行云流水,不过几十秒,一只栩栩如生的琉璃虾便在手中“活”了过来。
实践队也上前尝试最简单的“拉丝”动作——仅是将熔融的琉璃料拉成细丝,就烫得人手发颤、难以控制。一位老师傅笑着说:“这活儿没三年出不了师,没十年成不了匠。现在年轻人能坚持的太少啦。”话语中有自豪,也有隐忧。队员们意识到,琉璃制作不仅是手艺,更是一种身体性的记忆,是匠人与火、与材料之间长期的默契与对话。这份“手感”,是机器无法替代的文化核心。
▲图为队员们体验琉璃制作的基础工艺。刘若涵 供图
认知与认同:从问卷数据到文化根脉
在博山街头及线上平台,实践队发放并回收了四百余份有效问卷,对象以青年群体为主。数据显示,超过八成年轻人知道“淄博琉璃”,但其中七成仅停留在“听说”或“见过图片”,仅不足两成曾亲眼见过制作过程或购买过实物。
有趣的是,在问及“为何对琉璃感兴趣”时,多数人选择了“造型精美”和“地域特色”,而选择“文化内涵”或“想深入学习”的比例仍偏低。这反映出当前非遗传播中的普遍现象——视觉吸引先于文化认知,网红效应可带来关注,但如何将流量转化为更深层的文化认同和传承行动,仍是一道待解难题。
▲图为实践队队员进行问卷调研。刘梦琪 供图
琉璃不应只是网红,它是活着的文明。这个夏天,透过火光与琉璃的光芒,队员们看到的是一代代匠人的专注与坚守,是一方水土无法被复制的文化基因。作为实践者,青年们应成为一扇窗口、一座桥梁——让更多同龄人不仅惊叹于琉璃之美,更愿意去了解它背后的故事与智慧。
非遗传承需要热度,更需要深度;需要流量,更需要留量。唯有当人们真正读懂那片土地与火焰共同写就的文化密码,琉璃才能不是仅仅闪耀于屏幕之上,而是长久地活在人们的生活与记忆之中。(通讯员 章研)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章研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