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晨曦微露,天水市王窑镇初级中学的校园里已是书声琅琅。天水师范大学“党音青言”暑期社会实践团的成员们带着精心准备的教案与热忱,开启了以“推普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实践。他们深入田间地头,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种子播撒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
晨光课堂:趣味推普,叩响求知大门
上午八时三十分,暑期社会实践团准时走进王窑镇初级中学课堂。面对这群青春洋溢的初中生,成员们巧妙地将普通话教学融入趣味活动。“传声筒”游戏中,一句标准的“乡村振兴,你我同行”在孩子们专注的传递中悄然入心;方言小挑战环节,实践团成员化身“小老师”,从声母韵母的发音技巧讲起,结合当地方言与普通话的对比,手把手纠正孩子们的发音习惯。成员们耐心引导学生辨析“喝水(he shui)”等词语与当地方言发音的区别,阵阵笑声中,语言的桥梁徐徐架起。
“以前觉得说普通话有点‘扭捏’,今天才发现它这么好听、这么有力量。”一位腼腆的女生在课后分享道,“哥哥姐姐们让我们明白,学好普通话,未来才能走得更远,更好地建设家乡。”成员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致力于点燃孩子们心中对广阔世界的向往和对本土文化的自信。
图1实践团成员向中学生推广普通话
田野调研:方言困境,映照推普迫切
午后,暑期社会实践团的身影出现在群山环抱的高洼村。成员们分组行动,手持问卷,穿行于农家院落与田间地头,开展了一场扎实的“推普助力乡村振兴”专题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
成员们用刚学会的秦安方言问候拉近与村民的距离,“大爷,您平常和外地客商交流有困难吗?”村民李大爷直言:“娃们在城里说普通话,回家就讲方言,学习多少受影响。”通过调研发现,高洼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占比超60%,语言障碍成为他们融入城市生活的隐性门槛;而留守老人因口音问题,在查询智能设备信息、享受医疗政策时屡遇阻碍。语言壁垒更是阻碍了他们对外交流,成员们真正意识到了语言是工具,更是机遇。村民们的“方言困境”,正是乡村振兴路上必须翻越的一道坎。推普,就是授人以渔,是造血式帮扶的关键一环。
图2实践团成员实地调研普通话普及率
凝心聚力:“声”入民心,共绘振兴图景
调研所见所感,坚定了暑期社会实践团的行动方向。成员们摒弃刻板教学,紧扣村民生活实际,选取“电商”、“惠农政策”、“种植补贴”等乡村振兴高频热词,一字一句示范教学。年过半百的大叔在队员反复指导下,终于清晰地念出“乡村振兴”四个字,布满皱纹的脸上绽放出孩童般的自豪笑容。村民都学得格外认真。“学好普通话,才能看懂手机里的种植技术视频,也能在网上把家里的花椒卖个好价钱,这是实实在在的本事啊!”一位大娘的感慨道出了许多村民的心声。现场气氛热烈,一句句略显生涩但充满努力的普通话,在青山绿水间汇聚成最动人的音符。
图3实践团成员向村民推广普通话
推普之桥:贯通振兴坦途
天水师范大学“党音青言”暑期社会实践团王窑镇一日的足迹,生动诠释了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乡村振兴宏大叙事中的基础性作用。从校园课堂的启蒙播种,到田间炕头的精准把脉,再到文化广场的聚力共学,每一步都直指核心——破解沟通障碍,赋能个体发展。当清晨的读书声在校园回荡,当傍晚村民们的练习声在广场萦绕,我们清晰地看到,普通话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开启认知、链接资源、拥抱时代的金钥匙。它缩短着王窑镇与外部世界的距离,赋能每一个平凡的劳动者,为这片乡注入走向繁荣的澎湃动能。推普之路,既是语言之路,更是通往产业兴旺、人才振兴、文化昌盛的必由之路。王窑镇高洼村的实践仅仅是开始,“党音青言”暑期社会实践团将继续深入乡村,让普通话的清泉,润泽更多期待发展的心田,为甘肃大地的乡村振兴伟业,构筑起最坚实的语言基石。正如实践团成员所言:“推普不是一时之功,而是要让标准音扎根乡土,让文明语助推发展。”这场青春与乡村的语言对话,正为王窑镇的振兴之路注入持久的精神动力。(撰稿:范垚 图片:李鑫鑫 陈潞彤)。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范垚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