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低碳为笔,绘就乡村振兴新绿
为探索作物学人才培养与低碳农业融合路径,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近日,塔里木大学农学院“绿疆碳索乡村振兴促进团”奔赴托喀依乡亚苏克村(6队),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青春之力赋能边疆农业低碳发展。
绿疆碳索乡村振兴促进团首站深入农户家中,围绕农业生产中的碳排放现状、低碳技术应用需求等展开调研。成员们与村民围坐交流,从种植品种选择、灌溉施肥模式,到秸秆处理、农机使用等环节,细致了解传统农业生产流程中的碳排放痛点。问卷调研与深度访谈并行,让学生精准把握乡村农业低碳转型的现实需求,为后续技术推广与服务筑牢基础,也让低碳农业理念在基层交流中悄然播种。 在托喀依乡亚苏克村党群服务中心,实践团与村书记及基层干部展开座谈。村书记介绍了村庄农业产业布局、政策扶持方向,着重提及乡村振兴背景下对绿色低碳发展的探索需求。双方围绕“如何降低农业生产碳排放”“低碳技术与传统种植习惯融合”等议题深入交流,学生们结合专业知识,为村庄农业低碳转型提出秸秆还田、精准灌溉等建议,搭建起“基层需求—专业知识”的转化桥梁,推动低碳理念向实践落地。
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实践团走进棉田开展“低碳农业+棉花农艺”实践调研。师生俯身棉株间,观测记录棉花生长性状,同时围绕低碳种植技术应用展开研讨。从生物防治替代化学农药,到缓控释肥减少化肥损耗,再到滴灌技术优化水资源利用,将低碳理念融入棉花种植全流程。校际协同实践,让学生在跨校交流中拓宽视野,把课堂理论转化为田间“低碳生产力”,为棉花产业绿色高效发展注入青春智慧。
此次实践,是农科学子响应国家“双碳”目标、服务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通过“入户调研—基层对话—田间实践”闭环,将低碳农业理念深度融入人才培养与乡村发展,为作物学人才培养与教育提供了“绿色实践”样本。期待更多农学学子接续发力,以专业之能、青春之力,推动低碳农业在边疆大地扎根生长,助力作物学教育与乡村振兴双向赋能,为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文案/塔里木大学 张淑婷、杨清青
图片/塔里木大学 赵雅茹、刘玉哲
审核/塔里木大学 陈国栋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雅茹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