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5日讯(通讯员 罗仕睿 吴凯儒 李玉玲 黄艳淇 杨锋)7月8日--7月14日,广西师范大学“蓝海拾遗·青创侨阳”青春实践队在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辅导员高薇的指导下走进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平阳镇平阳村海上丝路北海工艺美术博览园、侨港镇华侨历史展览馆,开展以“蓝海拾遗•青创侨阳”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与非遗大师展开了一场跨越代际的对话,通过实地调研北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雕刻背后的故事,更好地助力北海非遗未来发展与乡村振兴。
大师匠心:四十年雕琢的不朽印记
上午十时始,团队成员们跟随非遗传承大师的脚步,在讲解、记录与访谈等多方面活动内容的开展中进行实践调研。在陈列着角雕、贝雕的展厅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宣言在光线下折射出深邃光芒:“工者始于技,匠者源于心——我们以哲学孕育千思,以历史镌刻史册。”展馆东侧高挂的电子屏上,白耀华大师的履历如同他手中刻刀刻下的年轮:1956年生于广西合浦,自1974年执起刻刀,这位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已在牛角上耕耘半个世纪。他创作的《中国梦》《和鸣百财》《花好月圆》三件角雕作品,分别在2014年、2016年、2018年斩获“百花杯”金奖。在特写照片中,白耀华大师手持透雕屏风,这件作品将雕刻技艺推向了国画般的空灵境界。
“这个虾的须,只能磨,可能你磨十条只能磨一条出来。”利大师在实践队成员关于为何要以磨虾须作为技艺修炼入门的询问下,手指一幅虾贝雕,繁杂的工序背后的深意便形象地呈现出来——从“雕大虾”的粗犷定形到“空凿水波”的精妙镂空,从“过腊”的材质蜕变到终章呈现,每一步都是从“量”到“质”的蜕变。在木质雕塑“向海之路”前,团队成员们纷纷驻足。作品的每一刀每一刻,都凝聚了工匠们的心血和智慧,它们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工匠们情感和精神的传递者,通过指尖的触感,传递出非遗大师们对艺术的热爱和对细节的追求,
图为在非遗大师讲解下团队成员观察贝雕作品虾须细节。吴凯儒 供图
政策护航:领导关怀中的非遗传承密码
“领导关怀”展墙详细记录了传统工艺的守护足迹,从2015年到2023年,各级领导始终对北海雕刻工艺关怀备至,他们的支持和指导为传统工艺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图为在非遗大师带领下团队成员研读"领导关怀"展墙政策支持记录。吴凯儒 供图
荣光见证:玻璃展柜里的精神丰碑
当团队成员踏入荣誉陈列区的那一刻,满墙的红色证书与金色奖杯在灯光的映照下,折射出非遗守护的集体记忆。这些荣誉的象征,不仅仅是冰冷的奖杯,而是一部立体的精神史诗。它们记录着北海雕刻工匠们的辛勤汗水,以及对雕刻工艺的传承与发扬。占据整面墙体的玻璃展柜里,获奖证书的烫金字样在灯光下熠熠生辉,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团队成员的目光久久停留在此处,他们仿佛能感受到那些工匠们在雕刻时的专注与执着,以及他们在传承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与挑战。这些荣誉不仅仅是对个人或团队的认可,更是对整个非遗文化传承事业的肯定。在这里,每一张证书、每一个奖杯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价值,激励着新一代的工匠们继续前行,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继续传承下去。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荣誉展览区。 吴凯儒 供图
临别时正值午后,阳光穿过百叶窗洒在《海上丝绸之路》木雕上,郑和下西洋的船似乎仍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航行。团队成员计划接下来的活动中通过线上宣传视频的拍摄、发布以及调研报告的撰写,聚焦如何吸引更多人看见、传承北海传统雕刻艺术,将新时代的新风貌、新技术融入其中的问题将本次实践活动进一步深化。正如非遗大师所说,非遗保护的密码或许正在于此——不仅是将传统供奉于展柜,而是让古老智慧在青春手中焕发新生。
撰文 | 罗仕睿 吴凯儒 李玉玲 黄艳淇 杨锋 图片 | 吴凯儒 黄艳淇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凯儒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