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5日讯(通讯员 郑轩)7 月 14 日至 20 日,同济大学乡村振兴实践队的青年学子们带着解码乡村片区发展的热忱,走进了生机勃勃的大运河街道。这场调研之旅包含了五个采访节点,每一站都藏着独特的乡村故事。从杭南村浸润着岁月沉香的酒香里,到双桥村涌动着活力的研学热潮中,实践队的脚步踏过一片土地,便留下一串观察的印记 —— 他们在古运河千年流淌的脉动与现代产业蓬勃生长的交响里,真切触摸到了片区协同发展的鲜活实践。
序章:听街巷里的 “发展心声” 与 “幸福日常”
在杭南村开展走访调研期间,实践团成员沿村内街巷有序行进,以亲切交谈的方式与偶遇的村民们开展访谈调研。实践团成员通过互动交流,向村民详细了解村庄近年来的发展变迁;村民们亦热情地向实践团成员娓娓讲述杭南村在时光流转中发生的诸多温暖变化。
第一站:品舌尖上的“老底子”与“新滋味”
调研首站,杭南村强村公司职业经理人田妙萍老师带着实践队成员推开酿酒师钱师傅的家门。酒香氤氲中,钱师傅展示着祖传技艺,“别看这缸小,米好、水好、功夫到,滋味才正!”实践队成员仔细观摩酿酒流程,品尝了清甜的甜酒酿与醇厚的白酒。
午后,烟火气转向非遗传承人周师傅的红烧羊肉工坊。周师傅讲起大运河边的老习俗,也道出村里羊肉产业的经营门道,“选材、火候是关键,这老味道,也是新产业。”午后的阳光映照着调研团队专注的脸庞,也为后续的产品包装设计埋下了伏笔。
第二站:听“数智水乡”与“网红荷塘”的交响
翌日清晨,博士团实践队抵达东新村的东野营地。在运河畔的东野咖啡馆里,东新村党委委员李国良指着窗外的古今运河交汇点,描绘着东新村的蝶变:“我们养鱼早已迈入智能化时代,AI 技术的应用贯穿了从水质动态监测到精准投喂的全流程,实现了养殖环节的实时可视化管理。”谈及未来片区经济联动,他眼中闪着光:“游客在片区A村的店消费,到片区B村的店就能享优惠,把客流‘串’起来,抱团才有大发展。”
调研团队随后走访了新宇村大运河农创园。在清水丝绵非遗技艺传承人沈美丽老师的热情引领下,二楼的清水丝绵非遗工作室中,一缕缕蚕丝在指尖流转,静静诉说着跨越千年的匠心与智慧。
移步一楼,讲解员小俞老师讲述的新宇村的故事更令人振奋:“这里曾是‘黑鱼村’,污水横流。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她指向农创园中由无人机拍摄的连片荷塘,“看,这就是我们的‘网红’转型路,臭水塘变打卡地。”
第三站:探“甲鱼村”的4.0升级路与“片区共富经”
抵达双桥村,村党委副书记沈洋杰和强村公司李萍老师首先带领实践队参观了建设中的研学营地。
在双桥村的甲鱼科普馆内,双桥村党委书记沈锋讲述道:“我们‘美丽乡村’建设,已迈进4.0阶段。土地流转是关键,超95%的土地流转率把地整活了,项目也就来了。”
沈锋书记介绍了村里特色产业小龙虾垂钓的探索过程。在谈到片区化发展时,他举例说:“各村得相互配合。就像我们搞研学,不同的村根据自己的产业特色承担了研学的住宿、特色营地、课程基地等不同板块。这样大家优势互补,来研学的学生能玩得更久、体验充分,产业自然就兴旺起来了。”最后,调研团队与沈锋书记一同合影留念。
第四站:织就运河畔的“丝路新篇”
调研尾声,杭信村蚕桑馆内,农业职业经理人朱老师带博士团实践队穿梭于时光长廊。
从古老的纺车到现代工艺,余杭丝织业的脉络清晰可见。一根丝,连起千家万户,也织出了运河的文化魂。朱老师讲述着村民从手工到机械、从自用到产业的变迁,调研团队深刻感受到这份“柔软”产业承载的厚重与新生。
大运河畔的青春答卷,共绘片区“同心圆”
两天的运河畔行走,在同济乡村振兴博士团实践队心中激荡起层层思考。运河街道片区的活力,并非各村单打独斗的偶然,而是顶层设计的擘画、村民致富的渴望、村两委的实干、强村公司的担当,以及那份深植血脉的文化自信共同编织的锦绣。
这里有古法酿造的坚守,有数字渔塘的飞跃,有荷塘月色的诗意转身,有研学火花的碰撞,更有蚕桑丝线连起的共同记忆。
它启示着:乡村的未来,在于读懂“我们”的力量。片区振兴,既要各美其美,更需美美与共。放下“一亩三分地”的思维,以全局视野握指成拳,让特色产业串珠成链,让文化资源活水长流,方能绘就一幅气韵生动、共富共享的大美乡村新画卷。同济青年的这次运河之行,正是解码这把“协同钥匙”的生动实践。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郑轩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