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运河文化,汲取奋进力量——江苏经贸金融学院“三下乡”实践团赴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7-25 16:2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冉   阅读 4.0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引导青年学子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文化自信,7月11日,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金融学院“融水载文·运河脉动”实践团走进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开展了一场沉浸式的文化研学之旅,在千年运河的历史长河中汲取奋进力量。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以“运河带来的美好生活”为主线,展示了自春秋至当代体现运河生态主题的场景、古籍、书画、陶瓷器、戏服、古乐器等一万余件文物。实践团依次参观了《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运河上的舟楫》《因运而生—大运河街肆印象》《大运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十余个专题展厅。

穿越千年:触摸运河遗产的历史脉络

走进《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展厅,同学们仿佛穿越时空,来到古运河时期的繁华岁月。从隋唐大运河的开凿到元明清时期的发展,从水利工程的奇迹到经济文化的交流,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和一件件珍贵的文物,将实践团成员带回了那个漕运繁忙、商贸繁荣的时代。明代漕船模型、清代漕运总督奏折、龙泉窑瓷片等展品,无声地诉说着漕运对于促进南北经济交流、民族文化融合的重要作用。大家不时驻足凝视,品读内涵,收集文化元素,细细品味千年运河的深厚底蕴,被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所折服,也为大运河所承载的中华民族的开拓与创新精神所打动。

舟楫见证:航运史中的文明交融

步入《运河上的舟楫》展厅,一艘艘精美的船模整齐排列,从早期的简易木舟到隋炀帝奢华龙舟,再到康熙南巡的沙飞船,它们见证了运河航运的兴衰演变,展现了漕运作为连接南北的经济命脉,如何促进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成员们被一艘艘精致的漕船模型所吸引,这些模型不仅展示了古代造船技艺的精湛,更映射出汉族、回族、蒙古族等多民族工匠在漕运中的智慧交融与协作精神。队员们登上按1:1.4比例复原的清代沙飞船,沉浸式体验“舟行运河”的奇妙之旅,感受着南北文化在舟楫往来间的交融碰撞,体会到运河对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

街肆印象运河文脉中的精神传承

“盛世东都、汴水繁华”“财赋京师、富甲齐郡”“漕运枢纽、往来盐商”“人文江南、鱼米水乡”,三号展厅《因运而生——大运河街肆印象》以四个分区,生动再现了大运河沿线城镇的商贸繁荣景象。成员们漫步在古色古香的街道,穿梭于商铺、酒楼、戏楼之间,不仅品尝到了传统美食,还亲手体验了古籍印刷、传统扎染等非遗技艺,仿佛穿越千年,置身于热闹非凡的运河市井生活。

匠心传承:流淌在非遗里的文化血脉

《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内,运河两岸的文脉风情在此静静绽放。扬州清曲的弦音从角落传来,咿呀婉转间尽是江南水乡的温润;玻璃罩内,一枚枚核雕作品令人称奇——巴掌大的果核上,运河码头的千帆竞发、古镇街巷的市井百态被刻画得栩栩如生,方寸之间藏着工匠十年磨一剑的功夫。大家真切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淌在生活里的血脉,是大运河馈赠给当代的珍贵礼物。

路人之声:普通人与运河的情感联结

实践团成员随机采访了一同前来参观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游客。在《运河湿地寻趣》展厅里,一个小男孩正望着白鹭标本出神,他说:“爷爷家就在运河边,以前总看到好多白鹭在河边飞,后来有段时间变少了,爷爷说是水不够干净了。这次在展馆里看到这个标本,还有阿姨讲现在运河在变好,白鹭又多起来了,感到特别开心。”

一对穿汉服的女生说道:“特意穿汉服来的,感觉这样走在展馆里,像踩着历史的脚印在走。”她轻轻拨了拨衣袖上的系带,“以前总觉得运河是‘运输的河’,今天才懂它更是‘文化的河’——诗词、戏曲、服饰,都跟着船桨传到了南北,就像身上的汉服,其实也是南北技艺融合的样子。”

本次参观活动是金融学院“三下乡”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走进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成员们不仅深入了解了运河文化,更在文化滋养中坚定了文化自信,激发了担当精神。未来,金融学院将围绕运河文化开展系列调研与宣传活动,让更多人了解运河、热爱运河,助力运河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供稿:黄浩、文艳林、潘琪炆、王冉)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冉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13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