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2日,来自贵州大学阳明学院“三下乡”乡村振兴促进团的十二位同学抵达了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濛江街道的司蒙村,开展预计为期8天的暑期社会实践。为了深入基层,亲身感受中国乡村建设现状,访谈组成员罗旭、楚宪靓、文稳、罗喆等同学走村入户,展开了针对不同人群的一系列访谈调研工作。
贵州大学阳明学院“黔乡智治,花韵司蒙”乡村振兴促进队全体成员在村委会前的合照
7月16日,在村支书罗支书的带领下,队员们来到了老党员、退伍军人李伯香老人的家。
老人的家很朴素,随处可见的旧农具、吱吱呀呀播放的电视和木制的沙发,都在诉说岁月的痕迹。见到他们,老人的笑容十分热烈,没等队员们开口,爷爷已经握住队员的手说起了感谢,言语满是对党关怀的千万感激。
“感谢党的政策,也很谢谢罗支书这样的干部总是这么关心我,谢谢你们来看我,我过得很好,也请党放心。”
老人和访谈员说起从军时的军旅生活
李爷爷说,他是1937年出生,1985年入党,在此之前曾于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驻守鸭绿江边数年,到今年88岁高龄,已有近半生的党组织生活。
“我现在做不了太多劳动,但作为一个老党员,总是想着,还能做点什么。”
他从未停止过奉献:种树、关心村务,甚至帮助贷款治病的村民还贷款。他说要将一生奉献给党,也从未停止践行自己的承诺。
访谈组队员问起村里近三十年的变化,李伯香老人的眼睛里满是动容:村里路通了,路灯亮了,来往的货车将农产品拉出去,又将百姓的好生活拉回来,花种起来了,人忙起来了,钱包鼓起来了,看着大家越过越好,他真的很高兴。他说村委是最小的政府,这些年看着村里的工作慢慢变得有序,设施齐全了,党的政策宣传到位了,群众的意识提高了,一切都在党的领导下,朝着未来的方向前进着。
老人给队员们展示他的优秀党员证,此证曾经丢失,老人补办后细心收藏,泛黄的字迹都是岁月的痕迹。
老人笑着说,司蒙村的发展,正是全国发展的缩影,他相信我们国家一定会和平统一、繁荣富强。
看着队员们年轻的面容,不知老人也会是否想起了那些已经过去了的岁月?想起入党时铮铮的誓言,想起鸭绿江的浩浩江水,想起与战友夜话畅谈,想起年少求学的日子。
所以,他才对实践队的访谈员动情地说,“我希望你们勤奋学习,也有服务人民的意识,像毛主席说的那样,成为八九点钟的太阳,因为你们的前途是很广大、很光明的。”
临走的时候,老人抬手敬了一个军礼。一瞬间,那些只在书本上、文字里被传颂的老兵故事一下子在眼前重现:他们走过那段战火纷飞、颠沛流离的峥嵘岁月,是燎原之火,在燃尽黑暗之后,又化作星辰的微光,散落在中国的各个角落,继续发光发热,不问功名。
老人向访谈员表达了对于大学生的期望
深入基层,入户走访相册里与佝偻身影的并肩合影,更重要的是灵魂深处被烽火淬炼过的信仰坐标,血脉中奔涌起来的家国基因。
这些曾徘徊在教室与图书馆的年轻人们,忽然在沧桑眼眸里看清了自己的来路与归途:
原来他们扶起的不仅是颤巍巍的臂膀,更是自己这一代人的精神脊梁;他们聆听的不仅是褪色的往事,更是民族基因库最滚烫的密码。
当青春与岁月在蝉鸣声声的小院相拥,历史从未老去,它只是换上了年轻的容颜,向着下一个百年——继续出发!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楚宪靓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