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下乡,支教传情——“星火暖田 蓝韵童心”志愿服务队关爱乡村留守儿童,深耕课堂培育朝阳

发布时间:2025-07-25 13:4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沈兰 姚旭敏   阅读 8.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25日讯(通讯员 沈兰) 七月盛夏,骄阳似火,却抵不过青春的热情与朝气。由西安培华学院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组成的十名学子,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对社会的责任,于2025年7月8日踏上了前往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官寺村的为期十天的暑期“三下乡”实践之旅。此次“三下乡”,是课堂知识与社会实践的深度融合,是青春力量与乡土情怀的美好碰撞。他们利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独特优势,积极响应团中央“大力开展暑期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的号召,践行传播文化、记录时代的使命。志愿者们主要通过教育帮扶的方式,让队员走出校园、走入社会、走进基层,用手中的笔、心中的情,深入感受乡村的脉搏与温度,在乡村大地上书写青春答卷,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活力。他们渴望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与乡村的孩子们共同播种梦想的种子,用知识的光芒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

玩字识趣,启蒙新章

一横一竖皆故事,一撇一捺总关情。汉字,是五千年文明的基因密码,是流淌在血脉里的文化印记。在这个充满童真与好奇的课堂上,“汉字启蒙小游戏”成为孩子们最期待的环节。志愿者们将甲骨文变身趣味图画,把笔画拆解成拼图闯关,用“汉字猜猜乐”猜谜、“活字魔方”组词等创意玩法,让横竖撇捺化作跳动的精灵。孩子们在“汉字寻宝”游戏中,拿着线索卡穿梭教室寻找汉字卡片;在“故事剧场”里,用汉字卡片即兴创编小故事。欢声笑语中,抽象的文字化作童趣满满的互动体验,不仅激发了孩子们对汉字的兴趣,更让中华文字之美在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让传统文化以最鲜活的方式传承延续。

巧手扭棒,趣绘童梦

彩色的线条在指尖流转,平凡的扭扭棒也能蕴含无限创意。每一次弯折、缠绕与拼接,都是天马行空的灵感在绽放。在这场充满趣味与惊喜的手工课堂中,扭扭棒手工活动成为孩子们探索创意的奇妙天地。彩色的扭扭棒在孩子们手中翻转、缠绕、弯折,化身灵动的小动物、绚丽的花朵、可爱的发饰。志愿者们耐心指导,手把手教孩子们将柔软的扭扭棒塑形,从简单的爱心、星星开始,到复杂的蝴蝶、皇冠造型,一步步解锁手工新技能。孩子们专注的眼神、上扬的嘴角,展现出对手工创作的无限热情。当孩子们亲手创造出自己的作品时,收获的不仅是指尖的巧思,更是对美的感知与创造的自信。看着自己亲手制作的作品,孩子们脸上洋溢着自豪与喜悦,让这个夏日的支教课堂充满温暖与欢乐。

筑牢防线,安全“童”行

安全是成长路上最坚实的铠甲,是守护童真最温暖的屏障。志愿者们深知,一次生动的安全知识讲解,或许就能在关键时刻化险为夷;一场沉浸式的避险演练,或许就能成为孩子们保护自己的“生命盾牌”。这里没有枯燥的说教,只有寓教于乐的情景模拟与趣味互动,将防溺水、防火灾、交通安全等知识化作朗朗上口的儿歌、扣人心弦的故事,以此为孩子们撑起成长的保护伞。课堂以情景模拟、趣味问答和动画演示等形式展开:模拟火灾逃生时,孩子们用湿毛巾掩住口鼻,弯腰有序撤离;防溺水知识讲解中,通过角色扮演演示“智慧救援”,避免盲目施救;交通安全环节,红绿灯卡片游戏让交通规则入脑入心。志愿者们还结合乡村生活实际,细致讲解防触电、防拐骗等实用技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安全知识融入故事与儿歌。孩子们积极参与、踊跃抢答,在欢声笑语中掌握避险技巧。一堂堂安全教育课,不仅传递了知识,更在孩子们心中种下“安全第一”的种子,让安全意识成为陪伴他们一生的“护身符”。

山海可渡,教爱长存

十天的支教时光像山间的溪流,匆匆淌过却留下清澈的印记。黑上的粉笔字会褪色,但孩子们学会的诗歌,画出的梦想永远鲜活。一个人的影子永远无法铺满大地,但有些声音可以传的很远。去支教,去山里,去三下乡,要去成为光去照亮光!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姚旭敏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7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