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医学院“心承文脉,冀忆乡情”暑期社会实践队:满蒙非遗寻根传承,乡村文化振兴观察

发布时间:2025-07-25 13:4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爽   阅读 2.9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承德医学院“心承文脉,冀忆乡情”暑期社会实践队承德分队开展“满蒙非遗寻根传承,乡村文化振兴观察”实践活动

通讯人:白烁孜 王爽

为深入践行党的二十大“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精神,探索非遗活态传承路径,承德医学院“心承文脉,冀忆乡情”暑期社会实践队承德分队于7月23日至25日走进承德市丰宁县,以“满蒙非遗寻根传承,乡村文化振兴观察”为主题开展“三下乡”活动,在与非遗传承人、村民的深度互动中,让沉睡的传统技艺在青春实践中焕发新活力。

▲图为实践团与村民在村委会大院合影 杨政为/摄

7月23日傍晚,村委会大院的“非遗故事会”热闹开场。“我爷爷1953年为合作社剪的‘丰收图’,现在还贴在老家衣柜上!”村民的话刚落,就有人接话:“布糊画里的牡丹纹,其实是从满族刺绣改过来的!”两小时里,队员们用录音笔录下40余则民间记忆,更收集到“开周末非遗小课堂”“拍短视频教剪纸”等23条金点子。老人们你一言我一语分享着与非遗相关的往事,从儿时看长辈制作剪纸的场景,到布糊画在节庆中的寓意,那些藏在岁月里的文化记忆,让队员们深切感受到非遗在民间的生命力。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乡村居民围坐交流 刘涛/摄

博物馆内的布糊画展区前,队员们正仔细观察展品细节。一幅融合传统纹样与现代审美趣味的布糊画作品吸引了众人目光,其牡丹纹与满族刺绣元素巧妙结合,既有历史厚重感,又不失灵动气息。村民们也驻足围观,纷纷讨论着这些纹样背后的民俗故事,8岁的满族女孩指着画中蝴蝶说:“这像奶奶讲过的会带来好运的神蝶!”62岁的村民则补充道:“老手艺就得这样新旧结合,才能传下去。”

▲图为实践团采访布糊画传承人 刘涛/摄

7月24日上午,省级布糊画传承人工作室飘着淡淡的糨糊清香。“2008年赶大集,边卖布糊画边教手艺,就怕这门功夫断了代。”传承人摩挲着案上未完成的《门神》作品,向队员们坦陈传承路上的酸甜。实践团成员围坐倾听,认真记录着她提到的“创新焦虑”与“坚守初心”,这些内容将编入《非遗传承人心理状态调研报告》,为非遗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7月25日清晨,实践团来到丰宁满族博物馆。展厅内,滕氏布糊画《百鸟朝凤》的金线在晨光中流转,讲解员指尖划过玻璃展柜,详解“以布为纸、以糊为墨”的百年工艺。队员们架起摄像机和录音设备,镜头从彩布拼贴的鳞片纹样扫到老匠人落款,又跟着传承人观摩布料剪裁、糨糊调配的步骤——传承人掌心的温度,通过慢动作镜头定格成“活着的非遗档案”。当天,团队还对30余件满族剪纸老物件进行数字化存档,队员们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光绪年间窗花配色”“民国剪纸刀具材质”等细节,为非遗档案补充了鲜活信息。

▲图为博物馆中布糊画作品 刘玟慧/摄

三天实践里,团队完成300分钟影像素材、12份深度访谈,收集民间故事47则。“以前觉得保护非遗是存档展览,现在明白,让村民愿意聊、年轻人愿意学,才是真传承。”实践团成员说。接下来,这些素材将转化为纪录片和调研报告,让满蒙非遗的火种在青春力量中延续。

▲图为实践团在丰宁满族博物馆前合影 刘玟慧/摄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爽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9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