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5日讯(通讯员 欧阳天田 郑琳 薛婷婷 周紫彤)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巍峨丰碑,是人类历史长河中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遵义会议作为长征胜利的关键转折点,具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2025 年,正值遵义会议召开90周年,为将长征精神融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力弘扬长征精神,赓续精神血脉,江西水利职业学院“重走长征路”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赴贵州省遵义市开展为期一周的实践学习。2025年7月7日,队员们先后奔赴遵义会议旧址和红军烈士陵园实地开展实地红色走读学习。
图为队员们在遵义会议旧参观学习
在遵义会议旧址,队员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缓缓步入展馆。实践团成员们瞻仰了遵义会议旧址的陈设以及展馆内的历史图片资料和实物展品,聆听了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遵义的光辉革命战斗故事。通过讲解员生动的陈述,实践团成员们不禁遥想红军长征途中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越岷山的英勇场景,而今实践团成员们同样在黔贵大地上赓续红色血脉,深刻体悟着“坚定信念、坚持真理、独立自主、团结统一”的遵义会议精神。
图为队员们在遵义会议陈列馆参观学习
遵义会议之所以成为长征胜利的转折点,不仅在于它纠正了 “左” 倾错误、确立了正确领导,更在于它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 “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的政治勇气和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的思想精髓。实践团成员们在参观中特别注意到,会议旧址的墙壁上悬挂着参会人员的照片,他们中既有运筹帷幄的领袖,也有冲锋陷阵的将领,正是这种基于共同信仰的团结,让党和红军在最危急的时刻凝聚成不可分割的整体。讲解员提到,当时红军在遵义进行了短暂休整,战士们一边疗伤休整,一边帮助百姓挑水劈柴,正是这种鱼水深情为革命胜利筑牢了群众根基。这些细节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遵义会议精神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由无数具体的信仰、智慧与担当共同熔铸的精神合金,是历史留给党和人民的永恒财富。那盏在旧址陈列的马灯,灯芯虽已熄灭,却仿佛仍在散发着温暖的光,照亮着新时代的长征路 —— 正如今天的青年,既要传承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的闯劲,也要葆有 “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的初心。
图为队员们在遵义会议旧址合影
随后,实践团成员们前往遵义市红军烈士陵园开展“铭记历史 致敬英烈”主题活动,陵园内青山环抱、青松挺立、庄严肃穆。实践团成员们为烈士敬献花篮,虔诚默哀,行三鞠躬礼,表达对英烈的无限哀思和崇高敬意。面向团旗,在团委老师的带领下,全体队员举起紧握的右手,重温入团誓词,“我志愿加入……”铿锵有力的誓言声宣示着全体队员永远忠于党、永远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图为队员们赴遵义市红军烈士陵园
图为队员们向烈士鞠躬默哀
图为队员们向烈士献花篮
图为队员们重温入团誓词
实践团队员们依次瞻仰了红军烈士纪念碑、英烈墙、邓萍烈士墓、红军坟。通过讲解员的讲解队员们知道了“红军菩萨”的故事:当年,一位红军卫生员在外出为老百姓治病的返回途中,不幸遭遇不测。当地老百姓被他的无私奉献所感动,自发地将他安葬在路旁的松树林里,并在坟前立了一块石碑。由于不知道他的姓名,碑上只好刻下 “红军坟” 三个字。后来,经过后人考证,才知道这位烈士名叫龙思泉。听完这个故事,队员们热泪盈眶,泪水之中,既有对革命先烈舍生取义的痛惜,更有对那份跨越生死、鱼水情深的军民情谊的深深震撼。
图为队员们开展现场教学活动
最后,队员们在红军坟前齐声朗诵《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刚劲有力的诗句,仿佛让大家看到了红军战士们在雪山草地里啃着树皮艰难前行的身影,看到了他们用血肉之躯铺就胜利道路的壮烈场景。那一刻,对长征革命烈士的崇敬之情在队员们心中油然而生,那些英勇无畏的精神化作滚烫的信念,在每个人的胸膛里灼灼燃烧。
图为队员们朗诵《七律长征》
总书记强调:“心有所信,方能行远。面向未来,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更需要坚定理想信念、矢志拼搏奋斗。”长征精神如钢似铁,百折不挠;革命精神如磐如岩,坚韧不拔。实践团队员们通过实地参观学习,对 “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有了更为深切的体悟 —— 这片土地上的每寸安宁,都浸透着先烈的热血与牺牲。队员们纷纷表示,将以敬畏之心珍惜当下,以赤诚之志传承长征精神,作为新时代青年,将以 “青春之我” 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挺膺担当,用奋斗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绚烂的光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纯路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