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园学子奏响生态保护与红色传承的青春交响曲

发布时间:2025-07-24 22:3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陆奕诺   阅读 1.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25日讯(通讯员 陆奕诺,刘昱含,姜茜雯,朱治宁,殷佳瑞) 七月流火,青春如歌。2025年7月13日,曲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盛夏知行团”奔赴潍坊峡山区,以“生态守护+红色铸魂+敬老爱老”为主线,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三下乡社会实践。青年学子们用脚步丈量绿水青山,用专业赋能社区治理,用温情陪伴银龄群体,更在革命烈士的精神感召中筑牢信仰之基,谱写了一曲知行合一的青春乐章。

第一乐章:守护生命之源,青春助力生态屏障

(图为实践队员们于峡山水库宣传工作期间合影)

在峡山水库管理局,实践团成员化身“生态科普员”,深入探访这座山东省最大水库的生态密码。工作人员通过沙盘模型和监测数据,向队员们讲解水库的生态系统构成:“这里是胶东半岛的‘水塔’,湿地、水生植物和鱼类形成闭环,每一环都关乎千万人的饮水安全。”

随后,一场“水源保护法治小课堂”在库区展开。队员们结合《水污染防治法》《水源地保护条例》,用案例揭示污染危害:农药残留、垃圾倾倒甚至不当垂钓都可能破坏水质。“原来水库边的野炊烧烤也违法!”当地村民的感叹让队员们意识到普法的重要性。他们设计互动问答,发放自制宣传册,并号召居民成为“民间河长”:“您发现排污行为,可以拨打12369举报!”

烈日下,团队沿库区巡查,记录潜在污染风险点。队长李同学感慨:“守护水源不是口号,而是需要每个人行动的‘终身课题’。”

第二乐章:银龄陪伴暖夕阳,青春温度润心田

(图为实践队员们于敬老院前合影)

走进峡山绿康源养老院,琴声与笑声立刻充盈院落。音乐学院的学子们发挥专业特长,为老人演唱《沂蒙山小调》《夕阳红》等经典曲目。二胡独奏《赛马》引得一位老兵爷爷热泪盈眶。

同学们拿起扫帚、抹布,帮助养老院打扫院区卫生。他们认真清扫,整理花坛,让养老院的环境更加整洁舒适。几位力气大的男生则协助工作人员搬运米面油等爱心物资,汗水浸湿了衣服也毫不在意。

爱的力量跨越了年龄的界限,将年轻学子与银发老人的心紧紧联系在一起。临别时,老人们依依不舍地拉着同学们的手,叮嘱他们常来看看。这次敬老院之行不仅给老人们带去了欢乐和温暖,也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和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

第三乐章:垃圾分类新时尚,青春点亮绿色社区

(图为实践队员们于王家庄街办合影)

在王家庄街道,一场“垃圾分类大作战”如火如荼。队员们先跟随社区干部学习分类标准:“过期药品属有害垃圾,玉米壳却是其他垃圾?”带着疑问,他们制作了四色垃圾桶模型,用快板表演向居民演示分类口诀。

实践环节中,团队分组清理街道垃圾。草丛中的烟头、墙角堆积的泡沫箱被逐一捡拾,队员们还发明了“塑料瓶换绿植”活动,吸引小朋友参与。环卫工张大姐点赞:“大学生们干活认真,还教大家用APP查垃圾类别!”活动尾声,团队向街道提交了《社区垃圾亭优化建议》,呼吁增设照明和防雨设施。

第四乐章:烈士故居忆峥嵘,青春赓续红色血脉

(图为实践队员们于烈士故居内合影)

踏入卢志英烈士故居,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在“潜伏英雄”卢志英的遗物前——泛黄的《共产党宣言》、磨损的皮箱、狱中写给妻子的血书,队员们屏息聆听讲解:“他放弃优渥生活,潜伏敌营十余年,牺牲前用炭块在牢房墙上写下‘真理永存’……”

(图为实践队员驻足凝视烈士事迹墙)

在纪念馆内,队员们仔细观察陈列的文物——泛黄的照片、磨损的衣物、手写的信件,这些珍贵的革命文物无声地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一件件展品前,同学们驻足良久,试图通过这些实物感受历史的温度,想象烈士当年的生活场景和革命活动。

最让队员们动容的是卢志英烈士在狱中的表现。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利诱威胁,他坚贞不屈,牺牲前仍坚守信仰,用生命诠释了崇高品格。讲解员深情讲述的感人故事,让许多同学热泪盈眶。

这次红色教育活动让队员们深受教育。卢志英烈士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精神品格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深深震撼了每个人的心灵。同学们纷纷表示,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事业之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贡献青春力量。

终章:雨林馆里悟共生,青春绘就生态画卷

(图为实践队员们在雨林科普馆内合影)

行程最后一站是峡山雨林生态科普馆。这座由旧厂房改造的场馆令队员们惊叹:生锈的钢架与蕨类植物共生,光伏板为温室供电。讲解员介绍道他们是用雨水收集系统灌溉,枯木做成昆虫旅馆,每一步都体现循环经济。

在沙生植物馆,队员们拍摄仙人掌开花瞬间;于热带雨林区,记录蝴蝶授粉过程。副馆长表示:“年轻人带来的新媒体传播思路,能让更多游客关注生态保护。”

后记:知行合一方致远

七天的三下乡实践,音乐学院学子们以专业为笔,以热忱为墨,在峡山大地上书写了新时代青年的担当。从水库边的法治宣讲到养老院的琴声悠扬,从社区垃圾分拣到烈士故居的精神洗礼,每一步都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生动诠释。

这场青春与乡土的“双向奔赴”,仍在续写更美的篇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陆奕诺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4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