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赋能乡村振兴:长江职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南成村暑期社会实践

发布时间:2025-07-24 16:2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兴超、王宇涵   阅读 4.4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讯(通讯员 梅书豪  李兴超  刘泽娴)为深入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育人理念,推动校地协同助力乡村振兴,近期,长江职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组建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奔赴通山县南成村开展实践活动。期间,团队与当地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展开深度座谈,共话基层发展现状,分享实践感悟,以青春智慧为乡村振兴注入鲜活动能。

校地座谈聚共识:共探乡村发展新路径

(▲图为座谈会的现场照片)

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刘泽娴  供图

座谈会上,南成村村干部成家辉代表村民对长职学子的到来表达诚挚感谢。他谈到,实践团队的入驻为村庄带来了青春活力与新思维,而南成村在产业培育、人居环境提升、乡风文明建设等方面虽取得阶段性成果,却仍面临青壮年劳动力外流、特色资源开发不充分等现实挑战。“高校是智力高地、人才洼地,期待与长江职业学院深化合作,借助艺术设计、城乡规划等专业优势,为村庄发展破题支招。”成家辉的期待,道出了乡村对高校赋能的迫切需求。

驻村年轻干部丁好以两载驻村经历为切口,为学子们上了生动一课。“基层工作的核心是‘扎根’与‘奉献’。”他坦言,乡村条件相对艰苦,事务繁杂琐碎,唯有怀揣对群众的赤诚、秉持久久为功的韧性,才能在入户走访、矛盾调解、政策落实中坚守初心;而“走进田间地头、坐在村民炕头”更是做好基层工作的关键——唯有真正倾听村民对居住环境、文化生活的真实需求,才能让工作精准对接民心,让乡村振兴的举措落地生根。

实践感悟映初心:艺术青年的乡村情怀与思考

(▲图为志愿者卫思怡发表感悟)

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刘泽娴  供图

作为实践团队的重要组成,艺术设计学院学子以专业视角观察乡村、以真情实感体悟基层,在座谈中分享了独特的实践感悟。

“两次踏上南成村的土地,这里的每一寸草木、每一声乡音都已成为我心中的牵挂。”艺术设计学院卫思怡同学的话语饱含深情。她坦言,第一次实践时,南成村的自然肌理与人文底蕴便激发了她的创作灵感;此次再访,看着村庄在产业发展中悄然蝶变,更坚定了她的信念:“未来我会带着更成熟的设计理念回来,用视觉传达、空间改造等专业能力,让南成村的美被更多人看见,让乡村文化焕发新活力。”

针对实践模式的优化,艺术设计学院马炎彬同学结合专业特性提出建议:“乡村的美需要沉浸式感知。建议未来增设更多与艺术创作相关的实操环节,比如组织同学们参与村落标识设计、民宿软装改造、非遗文化视觉转化等工作,让我们在动手创作中深化对乡村需求的理解,让设计真正服务于乡村生活。”这一建议既贴合艺术设计专业特色,也为校地实践活动的创新提供了新思路。

(▲图为志愿者马炎彬发表感悟)

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刘泽娴  供图

知行合一向未来:以艺术之力绘就振兴画卷

座谈会最后,驻村工作队队长周勇对实践团队的表现给予高度肯定:“从入户调研时的细致耐心,到送教下乡时的热忱投入,再到参与‘美化家园’行动时的创意巧思,同学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青年学子的担当。尤其是艺术设计学院的同学们,将专业所长与乡村需求相结合,让墙绘点亮了村口巷道,让文创构思激活了乡土资源,这份‘接地气’的实践,正是成长最生动的注脚。”

此次南成村实践,不仅让艺术设计学院学子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的复杂性与迫切性,更让大家清晰了专业价值与基层需求的结合点。从卫思怡“带着创意再回来”的承诺,到马炎彬“让设计扎根乡村”的思考,同学们正以青春之志,将艺术灵感融入乡土大地。

未来,长江职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将持续深化与南成村的校地合作,以“设计赋能乡村”为抓手,聚焦村落风貌提升、乡土文化IP打造、乡村文创产业培育等方向,让更多青年学子在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成长成才,用艺术之笔共同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新图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兴超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42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