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4日讯(通讯员 曾乐浩)7月6日,由安徽新华学院组织的商学院“三叶草”社会实践团队走进金寨县民俗文化展览馆的非遗展厅,在探索大别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深入领略了大别山民歌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作为流传于大别山地区的民间音乐瑰宝,大别山民歌承载着当地人民的情感与智慧,是金寨县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为实践团队参观金寨县民俗文化展览馆的非遗展厅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团队成员拜访了大别山民歌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余述凡老师。团队成员带着对非遗的疑问与余老师交流起来。李梦洋同学问道:“余老师,大别山民歌的起源与发展是否与大别山革命根据地有关呢?”余老师和蔼地表示:“《八月桂花开满地》就是民歌中融入了革命内容的作品,在当时为此地革命队伍提供了精神鼓舞。”通过与余老师的交流,团队成员们不仅了解了大别山民歌的起源与发展,还深刻认识到其在革命战争年代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体会到这一艺术形式背后深厚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围坐一起听余述凡老师讲述有关大别山民歌的故事
“最大的难处,是缺少年轻一辈的传承人啊。”余老师眉头紧锁着道,“学唱民歌‘不能当饭吃’的想法,能理解,这是现实。”许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缺乏兴趣,导致这一艺术形式的传承出现断层。“传承还要靠一字一句地传唱,这嗓子也随着年纪每况愈下。非遗文化传传承之路任重而道远啊。”为应对这一困境,余老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大别山民歌的传承与推广。
“民歌不能只活在记忆里。”他积极奔走,克服重重困难,组织民间歌会、非遗展演、文化交流活动。从乡间小舞台到市、省乃至全国性的文化盛会,他带着弟子们将高亢婉转的大别山民歌唱响四方。他更尝试将传统民歌元素进行创新改编,探索用更贴近现代审美的形式演绎古老旋律,只为让山歌能在新时代找到知音。“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不能断了传承啊。” 余述凡抚摸着斑驳的老歌本,眼中闪烁着不容动摇的坚定。
余述凡老师的坚守与努力,如同在寂静山谷中投下的石子,正激起越来越大的涟漪。他培养的年轻弟子中,已有开始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崭露头角;一些融入大别山民歌元素的创作作品也开始受到关注。当地文化部门近年也加大了对非遗项目的扶持力度。然而,余述凡清醒地认识到,要真正解决传承断层、适应时代变迁,仍需社会各界更广泛、更持久的关注与合力。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与大别山民歌非遗传承人余述凡合影
最后,在团队成员的盛情邀请下,余老师演唱了经典的大别山民歌《慢赶牛》。尽管余老师已65岁,但他的歌声依然洪亮婉转,充满了感染力。余老师的演唱不仅是对大别山民歌的深情演绎,更是对这片土地上革命历史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此次“走近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别山民歌”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团队成员们领略到了这一独特艺术形式的魅力,更被余老师的歌声深深打动。成员们纷纷表示,将把大别山民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回校园,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和推广,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一艺术形式,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曾乐浩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