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启航—携法治赴乡村,以青春赴使命
七月的河洛大地,骄阳似火,却挡不住青春的脚步。7月15日,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法润河洛·警育未来”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在洛阳市洛宁县拉开帷幕,一场关于法治传播与梦想培育的旅程正式开启。
▲图为中央司法警官学院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法润河洛·警育未来”实践团开幕式图片
开幕式上,洛宁县凤翼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张国庆,崛山东村驻村书记孟旭升、村党支部书记李云涛等与中央司法警官学院“三下乡”实践团队成员王思越、庞佳欣、冷天文、崔钰珂,冷天宇(山东第二医科大学)及当地小学生代表们齐聚一堂。凤翼镇与崛东村党支部的领导们对普法宣教活动表示热烈欢迎,承诺将为团队活动提供全力支持。开幕式最后,孩子们在小纸条上写下对此次活动的期待,那一张张纸条上,是纯真的愿望,是对知识的渴望,更是团队前行的动力。
▲图为孩子们写下的对此次三下乡活动的期待纸条内容
四堂主题课—把知识带到小朋友身边
团队围绕《宪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学习、急救知识、校园欺凌和毒物常识四大主题,创新融入Deepseek、豆包等人工智能软件,精心准备了四堂实用的课程,以通俗易懂又兼具科技感的方式为小朋友们普及知识,收获了热烈响应。
第一堂课:宪法在身边一做知法懂法的明白人
课堂上,团队成员从“宪法是什么?它如何保护我们?”讲起,以动画短片案例故事为切入点,用孩子们能听懂的语言解读宪法基本原则,重点讲述宪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中与小朋友们密切相关的,关于家庭,学校,社会保护的具体条款。此外,成员用AI生成互动问答题库,“国家宪法日是哪一天”“国旗国歌是什么”等问题随机弹出,大家在积极抢答的轻松氛围中,加深了对宪法的认识。
▲图为“宪法在身边”课堂图片
第二堂课:对校园欺凌说“不”-学会保护自己和同学
针对校园中可能出现的欺凌问题,团队成员从“什么是欺凌”“欺凌的危害”“遇到欺凌怎么办”三个维度展开,用孩子们的视角,拆解欺凌的模样,引导孩子们分辨欺凌行为,学习“不做施暴者、不当旁观者、学会保护自己”的应对方法。不仅如此,志愿者还用AI模拟“如何正确应对校园欺凌”,孩子们与AI扮演的“被欺凌者”“旁观者”互动,练习“遇到欺凌要勇敢说不、立刻找老师或家长”“看到他人被欺负不围观起哄、要悄悄帮忙求助”等应对方法,在沉浸式体验中学会保护自己与他人
▲图为“对校园欺凌说不”课堂图片
▲图为学生回答AI提出的关于校园欺凌辨别的问题
第三堂课:远离毒物--守护自己和家人健康
农村常见的毒物隐患不少,比如发芽的土豆、不明的野蘑菇、乱放的农药等。课堂上,志愿者们从“什么是毒物”入手,列举了生活中容易碰到的“隐形杀手”。通过使用AI工具,整理当地高发的毒物案例库,通过AI进行图文对比,清晰展示出发芽土豆含有的龙葵碱、有毒蘑菇的典型特征,还标注了农药与食品混放的风险点。
▲图为“远离毒物”课堂图片
第四堂课:急救小技能--关键时刻能救命
团队成员结合口腔专业知识,开展“健康小课堂”,讲解牙齿保护常识。不仅如此,团队成员还讲解了一系列基础急救知识,课堂上,AI先播放烧烫伤“冲、脱、泡、盖、送”的分步动画,再演示异物卡喉的拍背法、迫挤胃部法,每个动作都有慢放解析。
志愿者分组指导时,还现场演示了异物卡喉的急救手法,比如拍背法、迫挤胃部法,让大家分组练习,确保每个人都能掌握要领。
▲图为“急救小技能”课堂图片
活动添彩—用创意和陪伴为乡村童年添彩赋能
针对12名9-14岁的儿童,团队将法律知识融入游戏与实践,深入洛宁县崛山村,为当地的孩子们带来了别开生面、科技感与趣味性并重的活动。活动巧妙融合前沿科技与传统互动,将法治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的心田。在欢乐中传递“宪法保护公民权利”“遇到危险拨打110”等基础法律知识。
志愿者们将AI技术与有关法律条文的理解相结合,打造了一场生动的互动游戏。通过AI讲解,孩子们准确了解了相关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团队成员还设计了情景问答、角色扮演,教会孩子们辨别危险,保护自己。
▲图为志愿者用AI讲解典型案例
“喂,110吗?我看到有人受伤了,地址是……”模拟电话里,孩子们积极认真的与人工智能豆包互动,演练110、119、120模拟报警现场。从辨别危险场景到正确拨打求助电话,一场场逼真的演练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掌握了关键自救技能,为生命安全筑牢“防护网”。
▲图为学生们用豆包模拟打电话报警情景
科学实验课上,团队成员用日常材料演示“非牛顿流体”“生气的河豚”等小实验,志愿者们用通俗的语言讲解原理,把抽象的科学知识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趣味体验,在孩子们心中种下探索科学的种子。
▲图为志愿者带着小朋友做实验
结合《未成年人保护法》,团队成员们编写了“向校园欺凌说不”的剧本,把法律条文变成了看得见的故事,孩子们化身“小演员”演绎欺凌与反抗场景,将这方小小舞台转化为照亮现实的法治微光。
▲图为拍摄法治短剧“向校园欺凌说不”场景
画画传递游戏里,孩子们轮流在画纸上添画,一幅幅接力完成的画作充满童真与想象,也让大家学会了协作与分享。不织布手工课上,五颜六色的布料在孩子们手中变成可爱的字母挂件,一件件充满童真的作品体现了艺术的创造。
▲图为画画传递游戏
突破传统横幅,团队成员让小朋友们动手参与本次活动横幅的绘画和创意设计。原本空白的横幅渐渐被填满,最终变成一幅承载着所有人初心与热爱的“集体记忆”,成为团队凝聚力与活动意义的生动见证。
▲图为不织布手工活动合照
作业辅导环节,志愿者们化身“小老师”,围在孩子们身边答疑解惑,解出了难题,孩子们的成就感写在脸上,细致的陪伴让学习不再枯燥,也为他们点亮了学习的信心。
▲图为志愿者辅导小朋友作业
此次“三下乡”活动,大学生志愿者们用创意连接知识,用爱心传递温暖。从科技安全到应急技能,从科学法治到艺术陪伴,每一项活动都承载着青春的责任与担当。当知识遇上欢笑,当陪伴温暖时光,这个夏天,乡村的童年因这场实践活动而更加明亮。
▲图为学生和志愿者们共同绘制活动海报
志愿服务——践行
责任担当
深入社区、服务群众也是此次活动的重要环节。团队成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结合侦查学、法学等专业知识,针对村干部日常工作中涉及的法律问题开展专题普法座谈并走进群众家中普及反诈知识,通过宣传教育,让当地村干部学到了相关的法律知识。
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讲解土地红线保护、耕地占用规范等政策法规,引导村干部树立合法思维。同时,通过模拟案例讨论,帮助村干部转变工作方式,学会运用法律条文化解矛盾纠纷。村干部们感慨:“以前处理问题靠经验,现在才知道依法办事既能保护自己,也能让群众更信服。”
▲图为志愿者们向村干部宣传法律知识
团队成员还深入村民家中,以“拉家常”的方式开展普法。针对老年人、妇女等群体,重点讲解电信诈骗防范知识,提醒村民守好钱袋子;对有子女的家庭,普及未成年人保护法,引导家长关注孩子校园安全。遇到邻里有矛盾的家庭,队员们协助梳理纠纷解决途径,建议通过村委会调解或法律诉讼处理,避免矛盾激化。村民们表示:“以前不懂法,遇到事就吵架,现在知道找法律帮忙了。”
▲图为志愿者们深入居民家中进行宣传
▲图为志愿者们深入居民家中进行宣传
团队成员利用休息时间协助村干部整理档案、录入当地人口数据信息,用自身能力减轻基层工作负担。从表格核对到数据录入核查,同学们认真负责的态度得到了村干部的一致好评。
▲图为志愿者们帮助村干部进行人口普查工作登记
闭幕收官—满载而归,我们仍在路上
7月19日,活动闭幕式上,志愿者代表庞佳欣回忆与孩子们相处的时光,感慨不仅传递了知识,更播下了“懂法、用法”的种子。实践团队负责人王思越作为崛山村本地人,坚定了“回报家乡、传播法治”的信念,锻炼了专业转化能力,深刻感悟到基层普法任重道远,希望小朋友们掌握好法律知识,为家乡和法治建设贡献力量。
▲图为闭幕式场景
▲图为志愿者代表发言
凤翼镇副镇长张国庆评价:“大学生送来法律知识,更带来法治思维,让法治走进群众心里。”村党支部书记李云涛称活动为法治乡村建设添力,希望多来“传经送宝”。张国庆还鼓励年轻人保持初心,传承拼搏劲头,让小同学们感受知识力量。
▲图为村干部领导讲话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法润河洛·警育未来”暑期三下乡活动虽落幕,但法治的种子已在崛东村扎根。孩子们“想当法律小卫士”的愿望、村干部“依法办事”的自觉、村民“遇事找法”的意识,都是这场实践的珍贵成果。正如团队里的每个人所说,播下的种子终将开花结果,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亮家乡每个角落。
撰文 | 王思越 冷天宇
图片 | 冷天文 庞佳欣 崔钰珂
审核 | 李双印 李腾飞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冷天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