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管轻触,靛蓝在洁白的方巾上蜿蜒,片刻之后,方巾展开,看着手中繁复绚丽的色彩与图案,孩子们发出了阵阵欢呼。古老的扎染借助趣味性的AI技术,在孩子们的手中焕发新的光彩,在缤纷色彩与洁白相撞之间,扎染作品成为了孩子们对世界表达内心的桥梁。2025年7月10日,华南师范大学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教育科学学院“美美与共”实践团在高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开展“非遗·扎染”课程,以“非遗美育”为目标,将AI与特殊教育相结合,力图寻求增进特殊儿童与社会交流的新的路径。
AI赋能非遗教学
扎染,又称绞缬,它的历史悠久,在现代生活中远离大众视野。为了拉近孩子们与扎染的距离,陈老师运用AI制作出了扎染的虚拟动画形象——小偶。它身穿蓝色的民族服装,头上戴着丰富的饰品,拥有孩子般稚嫩的声线。当它开口说话时,孩子们都好奇地看着它。陈老师以小偶之口为大家授课,介绍了扎染的“成长历程”与它在生活中的运用。AI更加童趣的介绍降低了孩子们理解扎染的困难程度,小偶的形象与声音让他们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在课堂上,当它提出问题之后,孩子们还会积极地回应,表达自己的疑惑与看法。
图为主讲老师授课
“扎染是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我希望这些孩子也能够感受到传统扎染工艺的魅力,体会扎染图案所蕴含的民族美学和美好寓意,所以我把复杂的非遗工艺简化为具体的、可感知的要素,比如色彩变化和图案纹理。扎染课程的重点是孩子们体验‘染’的乐趣,发挥他们的创造力,而不是关注图案精致度。”陈老师认为作品最终的完成状况并非重点,更为重要的是孩子们在扎染的过程中所体验到的快乐以及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的行动。于是,在接下来的环节中,陈老师着重教授了扎染的方法。
扎染色彩的特殊言语
陈老师为孩子们详细讲解了扎染的”五步法“ —— 浸湿、捆扎、浸染、洗去浮色、晾干。在手工部分,孩子们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有的孩子基本可以独立完成,比如动手能力很强的小琼(化名),她又快又好地完成了捆扎这个难度稍高的动作。其他动手能力稍弱的孩子在助教老师的辅助下也成功完成了捆扎。
图为孩子完成捆扎步骤
“什么时候可以戴手套啊?”小华(化名)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给布上色了。一旁的助教老师用语言引导他学会等待,把多次提问的小华再一次安抚了下来。在确认每个孩子都完成了捆绑的步骤后,陈老师给众人下达了上色的指令。靛蓝、紫色、绿色……有多种颜色可供孩子们选择。“捏一下,然后松开,就可以吸到了!”助教进行的简单指导后,孩子们自己动手使用滴管,有的孩子选用了相近的颜色,有的孩子用色大胆,不同的颜料淅淅沥沥地落下,洁白的方巾染上了缤纷色彩,展开后的样子各具特色。“老师你看!”小宇(化名)在完成后十分兴奋,拿着他的扎染作品在老师们面前展示。白色像是花蕊,紫色像是花瓣,小宇的作品就像是一朵正蓬勃生长的花,在生命炽烈时,尽自己的全力展开花瓣,把属于它的美展现给这个世界,而他们的美需要得到这个世界友善的回声。
图为孩子与助教一起进行染色
图为孩子独立完成染色
图为孩子展示扎染作品
图为孩子们的扎染作品
正如艺术家马塞尔·杜尚所说的,”色彩有着无法形容的力量,这种力量让我们仿佛看到一片完整的天空。“对于孩子们而言,手中的一瓶瓶颜料就是诉说内心的语言,在“美美与共”实践团开展的“非遗·扎染”课程之中,特殊儿童们用缤纷的色彩进行表达,一个个扎染作品,承载着他们的想象与思考。“理解是最好的桥梁,包容是最暖的怀抱”这是实践团队长的期许。”美美与共“实践团精心设计“非遗·扎染”课程,希望把AI与孩子们的扎染作品作为桥梁,通过优秀文化与艺术之美构建特殊儿童与世界之间的链接,让更多人看到他们,接纳他们,以一颗包容的心共享同一片广阔的天空。(撰稿:钟心怡 图片:巫雪芬 刘湘媛 卢畅)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巫雪芬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