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理工大学学子走进岩门村调研茶产业振兴实践,助力乡村全面发展

发布时间:2025-07-23 17:2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杜明珊 李欣杰 庞宏润   阅读 5.9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23日讯(通讯员 李欣杰 杜明珊 庞宏润) 近日,成都理工大学宜宾校区“宜路传薪,筑梦屏山”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赴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大乘镇岩门村开展实践调研。该村从昔日贫困村蝶变为产业兴旺的“茶香新村”,在基层党组织引领下,通过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民生保障和文明建设协同发力,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路径。

在岩门村党群服务中心,村党支部书记范宇向实践团队介绍了村庄治理体系的核心经验:“党组织把方向、企业挑大梁、群众齐参与,这是我们干事的底气。” 岩门村构建起一套以党建为核心、组织协同为支撑的运行机制。村党支部委员对接企业事务,村“两委”干部直接联系中心户,服务覆盖到每家每户;外出党员通过定点党员联络,实现信息不断线;“两代表一委员”常态化走访村民,实现民情上传、事务共治。

这一多方协同机制有效保障了村庄产业发展的稳步推进。基层党员全程参与茶叶生产监管,确保企业种植标准严格落地;政府部门规范收购价格、股东分红等机制,但不干预企业经营,实现“党组织引领、市场主导、群众受益”的良性发展格局。实践团队在调研中深刻感受到,这一机制不仅提升了组织活力,也增强了村民对未来发展的信心。

岩门村的茶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核心支柱。实践团队走访了村内“君茗天下”茶叶加工厂,150米长的抹茶生产线与绿茶、红茶加工区高效运行,鲜叶通过储存、杀青、干燥等环节完成加工,半自动化设备显著提升了效率和质量。

2024年,岩门村人均茶叶收入达6000元,部分家庭年收入超过15万元,最高户人均茶产业相关收入突破2万元。村集体与炒青集团深度合作,将核心茶园纳入企业基地统一管理,实行统一收购、统一销售模式,短期内便为村民带来40万元现金收入。“屏山茶”正借助企业资源走出四川,远销浙江、上海、广州等地,品牌影响力日益扩大。

▲图为抹茶加工生产流程中的筛分与风选

此外,岩门村积极推进差异化发展,春茶品质高、售价高,夏秋茶则凭借规模效益和成本优势,成为饮料加工的理想原料。“因时制宜、因品定价”的策略,拓宽了茶产业的市场空间,也稳定了群众收入预期。

▲图为“一芽二叶”(屏山茶品质最好的时候)

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岩门村在政策落实上注重“精准滴灌”。针对脱贫户、残疾人等重点群体,村里不仅提供种苗补贴,更邀请农业专家手把手传授技术,帮助他们掌握“种好茶”的核心能力。

多个财政项目亦体现“共富基因”:通过残疾人专项资金建设的茶叶生产线,每年为特定对象每户分红500元,连续三年不间断;公益性岗位优先向脱贫群众倾斜,外出务工、灵活就业等渠道并行拓展,持续增强家庭抗风险能力。据统计,岩门村早在2020年便已实现脱贫清零,人均茶叶收入远超3000元脱贫标准,“人均一亩茶,脱贫不用查”成为村民口口相传的生动写照。

今日之岩门,道路平整、设施齐全,茶园与民居交相辉映,生态美景与人文建设并举。当前,全村已实现20余公里沥青道路通行(规划40公里),自来水和污水处理设施覆盖到位,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村集体与企业正在联手开发奶茶、抹茶等适应年轻消费趋势的产品,进一步提升“屏山茶”的市场适配度。同时,岩门村正全力冲刺“三大创建”目标:全国文明村、五星级党组织、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截至目前,村庄已连续两年获评“四星级党组织”,并获评省级五星级产业园,为国家级荣誉打下坚实基础。

▲图为团队成员与范宇书记合影照片

“既要环境美,更要精神美。” 范宇书记的话语彰显出村庄发展的深层目标。在党群服务中心,“文明村镇”“十强村”等牌匾熠熠生辉;在茶园深处,新抽茶芽在晨光中悄然生长。以茶为媒的振兴实践,正绘就新时代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鲜活图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杜明珊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9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