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纬织梦传非遗 川师学子苗乡支教收官礼 ——四川师范大学“石拓青途”团队在兴文县开展特色竹编课程

发布时间:2025-07-22 23:0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刘灏宇   阅读 1.3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2025年7月18日清晨,四川宜宾兴文县麒麟苗族乡三官殿社区。在为期7天的暑期支教活动即将结束之际,四川师范大学遂宁校区“石拓青途”社会实践团队的六名队员,为这里的孩子们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非遗竹编体验课,作为他们支教旅程的特别“告别礼”。

晨光里的支教序曲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麒麟苗族乡三官殿社区的蝉鸣声已格外嘹亮。四川师范大学遂宁校区“石拓青途”小队的六名队员踏着晨光走向教室,脚步声轻叩着苗乡的晨露——这是他们在兴文县支教的日子里,又一个被阳光与期待填满的清晨。空气里,满是草木清香与孩子们即将到来的欢语。

图为“石拓青途”小队与小朋友们的合影。陈碧军 供图

竹篾里的千年故事

教室的讲台上,柔韧的竹篾像刚抽芽的青枝般铺得松软,剪刀和细麻绳规规矩矩地摆在旁边。李富琴老师拿起一片带着清香的竹篾,笑着朝孩子们扬了扬手:“大家知道吗?咱们手里这些竹子呀,可是老祖宗传了几千年的宝贝呢。”她将竹篾在掌心摊平,声音温柔又带着笑意:“早在很久很久以前,没有塑料也没有铁盒的时候,咱们的爷爷奶奶、太爷爷太奶奶,就靠这些竹子编出了装粮食的箩筐、盛针线的小篾盒,连出门赶集的篮子都是竹子做的。这门手艺呀,一辈辈人手把手教下来,就成了咱们现在说的‘非遗’——是刻在骨子里的老智慧呢。”

图为李富琴老师为小朋友们上竹编课。陈碧军 供图

孩子们的目光跟着她指尖的动作流转,小手不自觉地伸向面前的竹片,指尖刚触到微凉的篾条,就忍不住轻轻捏了捏,像是在触碰一段藏在竹纹里的旧时光。

指尖上的耐心魔法

“老师,我的竹条又散开了!”小何同学的声音里带着一丝沮丧。队员小张闻声走来,并未立刻接手,而是引导道:“你看,每根竹条都有它的方向,耐心顺着它的‘路’走。”师生二人头碰着头,在篾片的纵横交错中细细梳理,终于理顺了纠缠。竹篾不再乱晃时,小何同学的指尖轻轻按住篾条,眼里的沮丧慢慢化成了藏不住的欢喜。

图为团队成员指导小朋友们如何用竹篾进行编织。陈碧军 供图

竹编里的童稚骄傲

小船、六角星、带着稚气的小篮子……一件件充满童趣的竹编作品在孩子们手中逐渐成形。教室里的气氛也愈发活跃。孩子们高高举起散发着竹香的作品,小脸兴奋得通红:“老师你看!这是我编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竹篾交错的纹路上,也拉长了孩子们专注的身影。那交织的竹篾间,不仅凝结着孩子们的认真与骄傲,更见证了传统技艺与童真心灵的一次美好碰撞。非遗传承的种子,悄然播撒在苗乡孩子的心田。

图为竹编课上小朋友的竹编作品。陈碧军 供图

经纬间的苗乡希望

这堂特别的竹编课,是“石拓青途”团队支教活动的收官之作。孩子们指尖的温度浸润过古老的竹篾,老手艺的智慧便悄然融入记忆;队员们的耐心引导与陪伴,如晨露般滋养着乡土,让传统与希望在竹编的经纬间延伸。离别之际,这份由竹篾与童心共同编织的记忆,将成为联结川师学子与苗乡孩子的纽带。柔韧的竹篾,如同苗乡振兴之路上的坚韧经纬,稳稳托举着乡土的温度与未来的光亮。这份以非遗为名的“告别礼”,不仅是一次技艺的传授,更是四川师大学子投身社会实践、服务乡村振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实践。(通讯员:罗金发 王声瑞  学校:四川师范大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灏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44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