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稼人,身子硬朗,不想劳烦子女,也爱在自家院落里呆着。”当被问及为什么不选择村中养老院安享晚年时,姚家庄中八十四岁高龄的马爷爷这样回答道。
面对社会日趋老龄化的形势,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的颐养天年·有志青年队,选择以未来养老作为核心课题,于7月14-20日展开相关调研,寻找着名作“颐养天年”的答案。
而在走遍秦皇岛、廊坊和保定3个省市、调研城乡多家养老机构之后渐渐发现,以姚家庄为典型,在农村老人的养老需求里,藏着和城市截然不同的逻辑。他们观念里的“颐养天年”,不是“设施齐全”的普遍选择,而是“脚能沾土、眼能见熟人、手有事做”的实在日子。
一、家是一方院落、日子是手中有活
在刘奶奶的带领下,团队来到秦皇岛昌黎县姚家庄,走进了不同农家展开调研。
首先来到的是84 岁的马爷爷家。马爷爷与老伴同住,房屋收拾得整洁利落。当被问及为何不选择养老院时,他说道:“儿女经济压力大,在自家还能帮着照看孙辈,少给他们添负担。”这的确是村内青壮年人的选择,大都为生计前往城区务工,且多为独生子女,赡养能力有限;“身体健康就是对儿女最大的帮助”,成为老人们的共识。同时他还补充:“庄稼人,身子硬朗,一辈子在这田埂上,自己做事、自己照顾自己,还是自家的院子里过得舒坦啊。”这个回答令人惊讶,在普遍认知中,大多数老年人往往因为在子女照料困难、生活难以自理才选择住进养老中心。马爷爷这般“硬核”的选择还是第一次见。
和马爷爷的采访对话
而这样的“回答”同样出现在王爷爷的身上。这位老人一人打理着自家小院,院内按区域种植着应季蔬菜。“这些菜主要自己吃,吃不完的就拿到市场售卖。” 王爷爷介绍,每年十月前后,待夏秋蔬果售卖完毕,他会翻土种植大白菜,保障冬季的蔬菜供应。这种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就是他最平凡不过、却又最心满意足的日常。
王爷爷的菜园子
二、村口村路、邻里邻外,是他们的“生活场”
走出两位老人家中,来到村间星如棋布的小路,路边景象暖意融融:大核桃树下,数十位老人围坐对弈、打牌,观战群众层层环绕,气氛热烈,尽显村庄的安宁与活力。
路边老人相聚谈天对弈
这些围坐大树下的老人们发自内心的开怀大笑,或许就是农村养老最该守住的核心:定义“养老质量”,应是守护好他们的“生活场”。对农村老人来说,最好的养老不是“离开家”,而是“家还在,能待得住”——土地还能耕种,邻里还能互助,自己还能做主。所谓“颐养天年”,不过是在熟悉的烟火气里,慢慢变老:春天种的菜能收获,夏天的傍晚能在村口乘凉,秋天的粮食能堆满仓,冬天的火塘边有家人和老友。
村落边,老人们享受下午的暖阳
三、体悟:养老的本质,是让老人们“活成自己”
多日的奔走调研,见过不同的养老机构与养老模式,回头再看这最初调研的姚家庄,团队成员渐渐明白:老龄化社会的养老答案,从来不是“建多少养老院、配多少护工”的统一公式。对城市里追求品质的老人,或许需要专业的康养服务;但对农村老人来说,最珍贵的养老资源,就在他们的院子里、田埂上、邻里间。
在王爷爷家中亲切交流
他们不需要被“拯救”于“设施缺乏”,而是需要被尊重——尊重他们对土地的眷恋,尊重他们“能做事”的渴望,尊重他们在熟悉环境里“自己说了算”的快乐。养老的终极意义,从来不是让老人“适应设计好的模式”,而是让他们能在自己舒服的方式里,有尊严、有乐趣地变老。
就像马大爷说的:“最好的养老,就是太阳晒在院子里,能自己走出去,看看蔬菜和瓜果,见见多年的老伙计——这日子,比啥都强。”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何睿麒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