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至18日,佳木斯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青春“红”途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及其周边地区,开展为期6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以“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践行青春担当”为核心,通过沉浸式研学、互动体验、文化探秘、生态实践等多元形式,在各地党史馆、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传统民族村寨、自然生态园区及特殊教育机构中,编织起一张融合红色教育、国防意识、文化传承、生态保护与社会关爱的实践网络,让青春力量在知行合一中绽放光彩。
红色浸润:让历史“活”起来,让情怀“扎”下去
传承红色基因,在创新形式中焕发新生。实践团以“沉浸式体验+互动创作”为创新点,让青少年与红色历史深度对话。在郊区党史馆,青少年们随讲解员穿梭于珍贵史料间,在革命先辈事迹中触摸历史温度;感受非遗漆扇,将爱国情愫化作扇面的斑斓色彩,让传统漆艺与红色记忆实现美与魂的交融。在佳木斯市博物馆,实践团成员化身“博物馆讲解员”,为学生们讲述东北抗联的浴血奋战、北大荒的开拓传奇。当展柜中抗联战士的破旧棉衣、沾满泥土的草鞋映入眼帘,“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种子在孩子们心间悄然萌芽,随着历史的回响慢慢生长。在桦南县博物馆,青少年们不仅聆听了地方历史的沧桑变迁,还将红色文化元素融入非遗漆扇,让传统工艺成为红色教育的“活载体”,让爱国情怀从认知走向内化,手中的漆扇从水中轻轻浮起时,不单单是色彩的浸润,更是在稚嫩的心上了留下红色印记。
实践让红色历史照进现实。沉浸式体验打破时空壁垒,让青少年在历史场景中真切触摸先辈的精神温度;互动创作则将爱国情怀融入传统技艺,让红色记忆从抽象叙事变为鲜活生动的文化印记。从聆听、讲述到亲手创作,红色基因在参与中传递,爱国情怀从认知不断走向内化,真正让历史“活”在当下,让红色种子在青春土壤里扎根生长。这不仅是红色教育创新传承的有效路径探索,更是为青少年筑牢了精神的底色。
家国铸魂:从国防基石到生态家园,厚植担当底色
国防意识与家国情怀的培育,离不开“零距离”的接触与“全方位”的感知。实践团成员们踏入郊区友谊街道荣军社区国防教育基地,通过VR技术“穿越”到艰苦卓绝的行军路,在虚拟场景中亲身体验军人戍边的艰辛,让“强国必须强军”这句话从书本上冰冷的文字,转化为直抵内心的切身体会。移步黑瞎子岛,“家国”与“生态”的联结在此变得更加深刻:黑熊在林间悠闲栖息,印证着生态保护的扎实成果;转身走入东极宝塔这座汉唐风格建筑里,81米通高象征的“九九归一”、171米广场对应的回归国土面积171平方千米,更让“领土完整”与“民族团结”的意义变得具象可感。
此次研学之旅,以沉浸式体验让国防意识扎根心底,用生态与国土的鲜活实践串联起家国情怀。从VR戍边体验到黑瞎子岛的生态实景漫游,从蔓越莓产业到大马哈鱼洄游,所见所感皆在诉说:家国从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脚下具象的土地、世间鲜活的生命,以及代代相传的共同守护。青年对家国的赤诚热爱,正源于这般可触可感的深刻认知,在亲历与共鸣中愈发真挚绵长。
文化共生:传承多元文化,凝聚民族同心
文化是民族的根脉,更是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实践团走进同江市,解码多元文化共生的动人密码。在赫哲族博物馆,成员们触摸鱼皮服饰的细腻纹理,聆听伊玛堪说唱的古老韵律,端详桦皮器皿的质朴匠心……国家级非遗背后,是赫哲族世代相传的生存智慧与文化韧性。在拉哈苏苏海关旧址,1910年欧式建筑承载边疆商贸往昔,1946年章克华烈士的红色故事在此续写,百年时空交错,见证边疆开放包容与革命精神的交融共生。街津口赫哲民族文化村,图腾柱伫立诉说少数民族与自然共生的哲学,民俗馆陈列尽显渔猎文化的独特魅力,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的理念,在多元文化互鉴中愈发清晰。
从非遗文化传承到红色记忆延续,从民族智慧挖掘到团结理念深化,实践团以脚步丈量文化脉络,领悟文化共生的力量——它让历史根基更坚实,让民族同心更凝聚,为爱国主义教育注入深厚且多元的文化滋养。
青春担当:实践牢记赤子心,青春勇担传温暖
实践团的脚步不仅丈量历史与自然,更迈向特殊群体,传递温暖力量。成员们来到佳木斯市天使之翼少儿康复育养中心,主动学习孤独症儿童看护知识,从沟通技巧到日常看护细节,努力做到周全。陪伴创作时,与孩子们共绘旗帜,用斑斓色彩和稚嫩手印搭建起沟通桥梁。成员们耐心引导、专注倾听,让每一次色彩挥洒、每一个手印留存,成为叩开孤独症儿童内心世界的密钥,把“关爱特殊群体”从理念转化为具体可感的陪伴行动。
这段实践为青春担当写下生动注脚,让青春的底色在奉献中愈发鲜亮厚重。看到孩子们的笑容,感受到信任的温度,实践团认识到:爱国主义教育既要仰望历史星空,更要俯下身关注身边微光。未来,团队将持续深耕特殊群体关怀,定期回访,将看护知识转化为长期陪伴。同时,团队将不断努力带动更多人关注特殊群体,让“大我”担当在接力中延续,让青春光芒在践行社会关爱中,为爱国主义注入滚烫而扎根现实的温度。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让实践团深刻体会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命力在于从“被动聆听”到“主动参与”的转化,沉浸式体验与动手实践能让信仰真正“走进心里”;家国情怀的培育,需要在国防、生态、文化多维度发力,VR虚拟现实技术、非遗工艺、生态观察都是“润物无声”的教育载体;青年担当,不仅要在传承中坚守,更要在创新中拓展,从生动讲述红色故事到关注关爱特殊儿童,从探索自然生态密码到传播传统文化魅力,每一份行动都是新时代青年责任与担当的体现。
未来,青春“红”途实践团将持续深耕爱国主义教育领域,创新教育教学形式,深化“科技+文化+红色”融合模式,开发更多如VR虚拟现实国防体验、红色主题剧本杀等互动式项目;拓展实践领域,将红色研学与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结合,走进更多少数民族地区、边境村寨,让红色基因与民族文化、绿色发展理念同频共振;强化社会服务,建立特殊儿童关爱长效机制,让青春担当在接力传承中愈发厚重,让爱国主义教育的辐射力、影响力在扎根大地的实践中持续生长,真正实现红色基因的代际传递与社会价值的深度融合。
青春的脚步永不停歇,红色的薪火代代相传。青春“红”途将持续深耕在爱国主义教育这片领域,将“第一课堂”的专业所学创新应用到“第二课堂”的生动实践中来,用青春智慧让爱国情怀在实践中扎根,让青春担当在行动中闪光,为实现民族复兴伟业书写更多“知行合一”的青春答卷。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徐婉婷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