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1日讯(通讯员 马尧恒、徐新栋、袁莉)天津大学"仪路溪梦"实践队深入福建安溪大坪乡,开展茶产业调研。2025年7月中下旬,队员们走访茶山、茶厂,与茶农交流,实地了解当地茶产业发展现状。通过调研,实践队深刻感受到乡村振兴战略给乡村带来的新变化。新时代青年当扎根基层、实事求是,在实践中锤炼本领,在实干中彰显担当。
从传统工艺到智能车间的传承与创新
实践队的第一站是泓隆茶业。泓隆茶业茶厂负责人高树贤先生非常热情的接待了队员,并邀请实践队品尝乌龙茶,浓浓的茶香漫延在唇齿之间,大家很快与高树贤先生展开了亲切的交谈。实践队了解到,泓隆茶业作为现代茶厂,在许多方面进行了创新。企业不仅保留传统制茶工艺,更积极拥抱现代化生产,与"东方树叶""元气森林"等品牌建立原料合作,让传统茶香以茶饮料形式融入快节奏生活,这些家喻户晓的茶饮料,仿若一座无形的桥梁,将泓隆茶业和大众的生活紧密相连。
图为泓隆茶业合作茶饮料样品
紧接着,高树贤带着实践队员参观茶厂车间,感受制茶的氛围。车间内,机械化设备有序运转。高树贤详细讲解了车间各种设备的迭代、用途、工作效率,一台采茶机日处理鲜叶可以超5000公斤,烘焙环节日产量达10吨,较之前的传统手工生产效率显著提升。高树贤说:“茶厂的初心一直是不断做出更多的好茶业,创新产品,扩大规模,将泓隆茶叶推广到全国各地。”他们相信,泓隆茶叶在品质与规模上会越做越好,带动安溪经济发展。
最后,高树贤将自己准备的当地特色茶叶和茶产品赠予实践队成员,浓浓茶香四溢,饱含茶乡的热情与温暖。
从千年茶畦到生态茶园的绿色革命
实践队的第二站是福益茶业。茶厂的员工带领实践队穿行在弥漫着茶香的厂房中,巨大的制茶机械与成堆的茶叶间,一个精心布置的"直播间"格外引人注目——这是传统茶产业拥抱新时代的生动注脚,"这是实践队尝试的新销售渠道,"员工笑着说,"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实践队的好茶。"
图为参观福益茶业
从七楼一路向下,员工带领实践队依次参观了茶青处理、杀青、揉捻到烘干的制茶全流程。员工介绍道,大坪乡在保留传统工艺精髓的同时,通过引进自动化流水线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令人尤其期待的是茶厂的未来规划:二期工程正在建设中,将用于办公和休闲设施;三期计划打造茶旅融合项目,借鉴永福樱花茶园模式,形成"生产+观光"的产业新生态。在机械的轰鸣声中,实践队感受到的不仅是茶叶的芬芳,更是一个传统行业与时俱进的勃勃生机。
图为员工向实践队讲解茶叶生产过程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去,实践队员们已经站在了郁泉茶业的厂房前。这座位于安溪、同安、长泰三县交界处的茶企,正迎来新一天的忙碌。"这是实践队去年引进的自动化生产线。"萍州村老人协会秘书长张孙色指着轰鸣的机器介绍道。队员们看到,鲜嫩的茶青在传送带上流转,经过一道道工序后变成翠绿的干茶。张孙色说道:过去人工采茶,一人一天最多采48斤;现在用机械,日产能达到2000斤,人力成本降低了70%。
图为成员倾听茶园发展过程
在叶飞纪念亭前,张孙色给队员们讲起了往事。1953年,这里被定为茶叶基点乡;1960年,叶飞将军亲自来开现场会;1996年,将军还题写了"发展茶叶振兴大坪"的寄语。这些过往记忆,如今都化作了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沿着茶米古道行走,斑驳的石阶仿佛在诉说往事。队员们了解到,这里曾是茶商往来的要道,直到1958年公路通车才渐渐沉寂。而横跨溪流的泰安桥,则记录着侨胞与乡民同心建桥的佳话。
图为成员倾听茶叶发展故事
"实践队的规划是三管齐下。"临别时,张孙色向队员们展望未来:机械化保产量,深加工拓市场,还要开发红色茶旅。他说,最希望能吸引年轻人回乡,让这片土地上的茶香继续飘香百年。回望郁泉茶业,厂房里的机器声与古道上的蝉鸣交织在一起,仿佛在演奏着一曲传统与现代的和谐乐章。
声明:本文为大学生云报版权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以任何其它方式使用,如需转载请与大学生云报取得联系。
审定:马尧恒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