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语地名,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承载壮民族历史记忆和乡土情感的活态遗产。为深入挖掘壮语地名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驱动作用,探究其在语言学上的独特价值与传承意义,2025年7月11日至12日,广西师范大学“言途索靖”乡村振兴促进团深入靖西市旧州古镇与二郎瀑布展开实地调研。团队以语言学为切入点,聚焦于地名文化,通过文献梳理、实地踏勘、深度访谈与影像记录相结合等方式,梳理地名背后的历史脉络、语言特征及文化内涵,探寻其赋能乡村文旅发展的现实路径。
图为团队观看公示板上关于“靖西方言”的内容。
11日上午,团队抵达素有“中国绣球之乡”美誉的旧州古镇。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基地“绣蕴坊”,成员们被琳琅满目的精美绣球所吸引。传承基地内,传承人向团队介绍了绣球背后的文化底蕴与手工技艺,团队成员都为眼前琳琅满目、精巧绝伦的各式绣球而惊叹。这里不仅有主色为“红、蓝、黄、绿”的经典款绣球,还有融合壮锦元素、草本植物等多种元素的新兴款绣球。传承人向大家展示了绣蕴坊为全国首届学青会、历届东盟博览会设计的定制款绣球,作为一项拥有800多年历史的技艺,在与现代元素结合下,绣球得以焕发了别样的光彩。“这些纹样不仅仅是装饰,更是壮族千百年来的文化记忆。”绣球制作技艺传承人向团队成员展示着手中的半成品,成员们仔细观察绣球图案,尝试解读其中可能隐含的地域符号,感受这指尖技艺如何将地名文化具象化、艺术化。
图为团队参观绣蕴坊中陈列的精美绣球作品。
随后,团队探访了明代抗倭女英雄瓦氏夫人(岑花)的故居。故居管理员介绍,瓦氏夫人率领主要由广西土司武装(史称“俍兵”)组成的队伍出征抗倭,其保家卫国的精神激励后人至今。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旧州”这一地名承载着该地区作为古州治所的历史厚重感,而讲好瓦氏夫人的故事,正是擦亮“旧州”文化品牌的关键一环。
紧接着,团队前往文昌阁考察。在桥上远眺,旧州山水田园尽收眼底。据调研了解,眼前这片土地在壮语中更早被称为“那签”(Naz Ciem)——其中“那”指水田,“签”意为耕耘标记。这个比“旧州”之名早约三个世纪的壮语古地名,直观反映了当地先民依田而居、耕作为生的历史图景。文昌阁凝聚的文脉与“旧州”的地名文化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吸引游客的重要文化资源。
图为团队成员阅览旧州文昌阁简介。
7月12日,团队转赴气势恢宏的二郎瀑布。在瀑布壮丽的背景下,成员们采访了周边村民,进行关于“二郎”的地名口述史的收集。据《靖西县地名志》记载,该屯位于那石西北,现有约250人居住。其地名“二郎”的由来,相传源于最初由房姓和农姓两位少年在此地拓荒定居。当时,他们搭建了两个牛栏用以安顿耕牛,因此得名“二郎”。这个朴实的传说,清晰地记录下了先民筚路蓝缕、开垦家园的创业历程,成为这片土地珍贵的集体记忆。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二郎瀑布周边村民。
调研过程中,团队同步拍摄了关于“旧州”地名的专题视频素材,旨在通过影像记录地名背后的故事与景观。队长黄秋域表示,深入挖掘地名文化内涵,将其与非遗传承、历史人物、自然景观有机融合,是推动景区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图为团队在靖西旧州壮族生态博物馆前的合影。
此次活动,广西师范大学“言途索靖”乡村振兴促进团通过在旧州和二郎两地的实地走访、参观体验与口述访谈,深刻认识到,地名不仅是地理标识,更是承载历史记忆、凝聚乡土情感、蕴含文化密码的重要载体。深入挖掘和活化利用如“旧州”、“二郎”这样富有底蕴的地名资源,讲好地名故事,不仅能提升地方文化辨识度,更能为乡村文旅产业注入独特魅力,是推动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宝贵财富。团队此行收集的一手资料与形成的思考,将为探索地名文化赋能乡村发展的新模式提供有益参考。
(撰稿:黄俪媛、黄秋域、刘慧婷、张嘉璇、崔艺丹、魏宪骏 图片:黄秋域)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秋域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