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1日讯(通讯员 李书涵)7月6日上午,西北工业大学“精武传文展翱翔,铸魂聚义显共强”社会实践队(以下简称“实践队”)迈入了耿庄这个充满了柿子清香习武呼号的村庄。耿庄村,这个传承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二郎拳和皇家贡品“耿饼”的村庄,正凭借自身武术底蕴和农业特色演绎着新时代下的乡村振兴。
耿庄村村支书耿宗飞老师热情招待了实践队成员。耿书记向实践队员介绍,耿庄村习武的传统可追溯至清朝,如今村中习武的人群更是涵括五、六岁小孩到七八十岁老者,村中男性习武比例甚至接近80%,“田间地头挥着锄头练拳”已经成为耿庄人生活的常态。为亲身体验,探索二郎拳的奥秘,实践队走进了村内的核心阵地——巨野县精英武校训练馆。眼前的景象令队员们震撼:一群大多还是初中甚至小学年纪的孩子们,在教练指导下正进行着系统训练。他们或专注练习跑、跳、翻转等基本功,或挥动刀枪棍棒进行器械对练,动作干净利落,配合默契十足。刀光剑影交错却总能精准避开同伴,那份超越年龄的沉稳与技艺,让实践队员们由衷赞叹其为“小师傅”。武校教练的热情感染了大家,队员们都纷纷提出想亲身体验二郎拳的魅力。一套基础套路学下来,尽管队员们动作生疏、错误频出,但在教练手把手的耐心指导下,他们真切感受到了这门古老拳术讲究“内外兼修、体用双修”的内涵。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队员们深刻理解了耿庄人对武术深入骨髓的热爱,也直观看到了武校在系统培养传承人上的关键作用。
▲图为耿庄村武校教练纠正实践队员动作
在实践队员问到二郎拳传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时,耿书记直言,随着时代进步,生活水平提升,出现了许多家长怕孩子吃苦的现象。对于这个问题,耿庄的应对之道就是保障孩子们的前程。在耿书记和二郎拳第六代传人耿广民师傅的带领下,实践队员来到荣誉室进行参观。耿师傅如数家珍地介绍着弟子的去向:从省市专业队队员、公安干警、学校体育教师,到远赴印尼执教的武术教练,耿庄二郎拳的种子已被带去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生根发芽。最让队员们印象深刻的就是奥运冠军耿晓灵的故事——这位从耿庄走出的“最出名的娃”,用一枚亚运金牌与一枚亚运会银牌让全国乃至全世界看到了二郎拳的神采。这些鲜活的成功案例,正是耿庄解决武术传承后顾之忧、吸引年轻一代习武的“活教材”。
▲图为耿广民师傅带领实践队成员参观荣誉室
实践队员们进一步调研发现,耿庄村深厚的武术文化底蕴已成为其“一村一品”战略最闪亮的名片。耿宗飞书记向实践队介绍,作为省级非遗的二郎拳,吸引了包括新华网在内的大量媒体关注,显著提升了村庄的知名度。村中矗立的“武高德馨”石碑,昭示着其崇德尚武的精神内核。更令队员们感兴趣的是村内“武”与“农”的巧妙结合。实践队员了解到,耿庄村所产的柿子饼在过去为皇家贡品,还因其独特口感而得名“耿饼”。现如今,柿子树也成了耿庄村民致富的摇钱树,耿书记介绍单棵柿树年产值可达千余元,是提高居民收入的重要经济来源。而武术文化带来的关注度和吸引力,有效拉动了乡村旅游等相关产业,为耿饼销售和村庄整体经济注入了新活力。耿广民师傅还向实践队透露,村中长寿老人众多,他认为这与村民长期习武强身密不可分。这种因武术而生的凝聚力与自豪感,以及对于优秀农产品的深度认同,构成了耿庄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内生动力。
▲图为实践队成员对耿宗飞书记进行采访
政策支持为耿庄村的发展添加了新的动力。耿师傅告诉实践队员,国家近年来加大了对传统武术的扶持力度,举办各类武术比赛,并积极组织像耿庄村这样的武术特色村参加,在提供舞台的同时宣传其特色。地方武术协会也正在启动传统武术非遗保护工程,像耿庄村二郎拳这样的省级非遗项目将被专人考察认证,以记录战胜时间。耿师傅也直言,在传承体系上,由国家制定标准的竞技套路区别于传统练法,前者在“标准化”“观赏性”上作出重大突破,为二郎拳的规范传承和广泛传播带来了一条新路子。
通过这次的深入探访,西北工业大学“精武传文展翱翔,铸魂聚义显共强”社会实践队队员们深刻体会到,耿庄村的故事远非简单的武术传承。在这里,刚劲拳风吹出了绵长柿香,他们珠联璧合,共同为耿庄村铺就了一条特色振兴之路。耿庄村的实践,让实践队员看到了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的勃勃生机与无限可能。许多像耿庄村这样的文化特色村,他们的精神文化正如宝藏,亟待被新时代深度挖掘,我们相信,当传统与变革齐头并进,我们定能看到更多乡村焕发出繁荣振兴的时代之光。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耿庄村主要干部的合影
图文来源:“精武传文展翱翔,铸魂聚义显共强”实践队
一审:程姣姣,杨默衍
二审:张莹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书涵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