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日,中北大学创想智造实践团走进湖北省武汉市创想三维科技有限公司,切身进入产业园区,调研产业脉络,进行学习了解。实践团走过历史遗迹,观中华民族的崛起,每个人无一不被那鲜艳的精神深深打动。
创想三维是国际知名的 3D 打印机制造商,身为国家级 “专精特新” 小巨人企业与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专注于 3D 打印机研发生产,产品线涵盖 “FDM 和光固化” 系列,产品畅销 192 个国家和地区,稳居全球销售榜前列。总部位于深圳的它,还与多所高校建立产学研教学实习基地,体系完备,技术雄厚。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公司技术人员合照
实践团在对接人员和技术人员带领下,从公司文化展示区开启探索之旅。在这里,成员们见证了公司从艰难起步到行业领军的蜕变,企业讲解员讲述的 “以创新为驱动,以品质为核心” 发展理念,以及诚信、协作、进取的价值观,让大家对企业精神有了深刻理解。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公司技术人员进行学习访谈
走进展品区,成员们零距离洞察 3D 打印在文物领域的应用。在文物保护修复上,3D 打印优势尽显。面对破损陶瓷器皿,专家通过高精度 3D 扫描获取原始数据,经建模软件处理完善后,用 3D 打印出契合部件,精准修复文物。在文物研究方面,3D 打印的 1:1 高精度复制品,让研究人员能深入探究珍贵易碎文物,却无需担忧对原物造成损害。在文物展示传播上,3D 打印降低了文物运输和展示风险,还能通过打印不同比例模型,帮助观众更好理解文物价值。
图为3D文物及文创实物
最后,实践团成员与公司阮经理进行访谈,了解到目前对于3D打印的行业前景以及接下来的发展目标与方向,未来FDM打印机将继续向大众普及。3D打印技术的发展趋势一方面表现在材料创新、工艺优化、多材料打印、智能化制造和大规模生产等方面。特别是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结合,预示着未来3D打印技术将实现更高程度的智能化和自动化;另一方面体现在打印速度、分辨率和材料适用性等方面的提高。例如,在航空航天领域,3D打印技术可以用于制造复杂的零件、轻量化结构和引擎部件,提高了航空航天设备的性能。在医疗领域,3D打印技术可以用于制造个性化的医疗器械、植入物、义肢和假体,提供了更好的适配性和舒适性。如今,3D打印行业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未来几年内,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领域的拓展,3D打印技术将在多个行业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结束公司的实践之后,创想智造实践团一行来到辛亥革命博物院,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在历史的印记中探寻红色精神,汲取奋进力量,力争结合3D打印,用所学所想传承精神。
图为辛亥革命博物馆合照
踏入辛亥革命博物院,实践团成员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缓步穿梭在展厅之间,仔细参观着馆内丰富的历史文物、泛黄的珍贵照片和字迹斑驳的文献资料。展柜中,锈迹斑斑的枪械、磨损的旗帜、泛黄的书信静静陈列,成员们时而驻足凝视,目光在展品上久久停留,时而侧身低声交流,分享着彼此的发现与感悟,完全沉浸在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里,仿佛能透过这些实物,触摸到历史跳动的脉搏。
图为辛亥革命博物馆内
在参观过程中,实践团成员深刻感悟到了革命先辈们敢为人先、舍生忘死的伟大精神。面对“逐梦”,是实践团成员驻足,是希望用自己的一份的力量,为文化传承贡献力量。然而在现在的和平年代则更不能磨灭的精神,利用3D打印的现代科技,将历史重现,将文化传承,是实践团更加坚定的初心和使命。
图为武汉长江大桥
夕阳为武汉长江大桥镀上暖光,实践团成员立于引桥,望着这座横跨长江的钢铁巨构。桥身白玉栏杆上的向日葵与五角星,诉说着建设者的热忱。江风携水汽拂过,货轮鸣笛驶过,红旗在暮色中飘扬。
1957 年,这座 “万里长江第一桥” 连接长江两岸铁轨,结束了 “隔江如隔世” 的困境,更成了精神丰碑。桥墩里的钢筋、桥身的预制板,凝结着建设者的执着与自主攻关的汗水。带队老师指着钢构件:“当年无大型设备,工人们用手拉葫芦架起钢梁,创日均两米的奇迹。”
暮色中,桥上车流、轻轨与江轮构成立体交通图,恰是新中国发展的缩影。成员们看着手中 3D 打印桥梁模型,与桥上钢铁共鸣。当年建设者用铆钉钢梁跨越天堑,如今他们以数字技术探索新可能。夕阳最后一缕光掠过桥顶,似在提醒:传承是如桥般保持跨越险阻的勇气,他们要在 3D 打印研发中啃硬骨头,让红色基因在代码与熔丝中生长新枝芽。
通讯员:杨瑞鑫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瑞鑫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