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1日讯(通讯员 苏廉博 王迪) 为积极响应关于“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号召,近日,西安外国语大学“五育并举”呵护儿童成长,“老幼接力”守护非遗文脉——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枫火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神木市博物馆。实践团成员通过深度调研与倾听讲解员的讲述,系统梳理了以“忠勇”为核心的杨家将文化谱系,为这一承载地方民族精神的历史地标注入时代新解。
麟州城,这片雄踞边塞的古老土地,是北宋名将杨业(杨继业)家族的根基所在。2006年,杨家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历史分量不言而喻。实践团成员驻足于范仲淹名篇《渔家傲·麟州秋思》展板前,边塞的苍茫与将士“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的壮怀激烈仿佛穿越时空扑面而来。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讲解员合影
“杨家将的传奇,深深根植于麟州这片热土,”现场资深讲解员向实践团介绍。杨家将主要分为两大支脉:一支以杨业为代表,南征北战,血洒疆场;另一支则以杨业之父杨弘信为核心,世代镇守麟州故里,保境安民。杨弘信并非寻常“土豪”,讲解员特别阐释:“古时‘土豪’指在乡里极具威望与实力,能守护一方百姓的豪杰。他自立为麟州刺史,其保家卫民的担当,最终也得到朝廷认可。”
展厅内一组大型人物雕塑,无声诉说着杨家将的赫赫威名。居中者正是被辽国契丹族敬畏地称为“杨无敌”的杨业。“契丹尚武,即便被杨业将军打得节节败退,仍对他无比崇拜,”讲解员讲述道。杨业最终因孤军深入、重伤被俘,宁死不屈,绝食殉国。其忠烈之气,竟令对手折服——契丹人后来于北京密云为其修建“无敌庙”,敬仰之情可见一斑。
其子杨延昭(杨六郎)的称谓,更蕴含独特文化密码。“此‘六郎’非指兄弟排行,”讲解员揭秘,“契丹人笃信北斗第六星专克其族,因杨延昭作战勇猛如神,故尊其为‘六郎星’下凡。”这种源于对手的至高赞誉,正是杨家将“勇”之精神的生动体现。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杨家将展厅
杨家将的忠勇,同样闪耀在巾帼英雄身上。佘太君(佘赛花)的故事感人至深。“其父本姓‘折’,乃永安军节度使折德扆,”讲解员指着一旁的展品说,“佘太君眼见杨门子孙多殒身沙场,深感‘折’字不祥,遂毅然改姓‘佘’,祈愿以一己之身承灾挡祸,换得杨家子孙福禄绵长。”这一笔一划之间的深情与刚毅,将家国大义与深沉母爱融为一体,闪耀着中国女性坚韧伟大的光辉。
▲图为讲解员介绍杨家将故事
实践团在深入考察后深刻认识到,麟州城杨家将遗存及其承载的“忠勇”精神,是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其当代价值亟待深入挖掘与活化。“忠”是忠于国家民族的大节,“勇”是百折不挠的担当。这与当代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挫折教育高度契合,是‘五育并举’的生动教材。
从麟州故垒的沧桑砖石,到范仲淹词中的边关冷月,杨家将以热血写就的“忠勇”二字,早已超越家族传奇,升华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让沉睡的遗址“说话”,使古老的忠勇“新生”,正是一代人的文化使命——唯有以青春之眼发现历史,以创新之手激活传统,方能让这穿越千年的精神火炬,永远照亮民族复兴的征途。
撰文 | 苏廉博 王迪
图片 | 邵珥晴 陈静涵
审核 | 王迪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