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 7 月 16 日讯(通讯员 邵勇舜)7 月 16 日,常州工学院人文学院 “晶” 彩赋能产业路,青春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团队抵达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兴西村。兴西村素有 “水晶村” 的美誉,凭借水晶产业实现乡村经济快速发展。此次实践团队深入兴西村的各个角落,通过实地调研、访谈等方式,探寻水晶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发展模式与潜力,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走进水晶大集,感受产业活力
实践团队到达兴西村的第一天,便来到热闹的水晶大集。集市上,水晶原石、饰品、摆件等各类水晶产品应有尽有。其中,融入苏超元素的水晶足球备受瞩目,据摊主介绍,这种水晶足球自推出后,每周通过线上线下渠道能售出 300 余个,不仅吸引了本地游客,还远销全国各地,成为兴西村水晶产业的新亮点。
队员们与商户、村民深入交流后发现,水晶大集不仅是重要的交易场所,更是兴西村水晶文化的展示窗口。兴西村借助苏超赛事的热度,将水晶产业与体育文化相结合,通过网络营销,让兴西村水晶成功 “出圈”,拓宽了市场销售渠道。
聚焦产业惠民,见证乡村变迁
为探究水晶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实践团队对多位村民进行了采访。水晶加工从业者张大叔说道:“以前光靠种地,一年到头也就挣个万把块。现在靠着水晶产业,我开了个小作坊,加上村集体帮忙统一销售,去年全家收入达到了 8 万元,还能照顾家里,生活越来越好了。”
随着水晶产业的发展,村里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过去 3 年里,村里新修了十余公里的水泥路,水电供应更加稳定,还新建了山海甄选直播间、水晶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设施,村民的幸福感大幅提升。
在家庭作坊和大型车间,队员们尝试了传统抛光工艺。砂纸在水晶表面摩擦,起初生涩地留下杂乱痕迹,在老师傅指导下,渐渐掌握力度,冰凉的水晶慢慢泛起莹润光泽。深刻体会到了水晶产品背后的匠人精神。“这活儿得有耐心,就像咱村搞产业,急不得。” 老师傅的话让队员小李若有所思,她在实践日志里写下:“掌心的温度与水晶的冰凉交融,这是匠人与石头的对话,也是乡村蜕变的密码。”
图为村民向实践队员进行指导。段广本供图
对话基层带头人,解析振兴路径
团队采访了网络直播红人村支书赵中刚,村支书介绍,村里通过成立水晶产业线上线下大集、引入新技术设备、打造个人 IP 扩大影响力,精细加工水晶工艺品等方式来提升附加值,最近借苏超赛事热度推出水晶足球以及一系列文创产品,开拓新市场。同时,村里注重产业融合,将水晶产业与乡村旅游结合,打造文化旅游景点,吸引更多游客。“水晶产业是我们的支柱,联农带农,强村兴村,我们会继续依托优势,完善产业链,培养人才,推动产业升级,让更多村民受益,让更多人认识东海水晶。”
探寻文化根脉,深化实践认知
实践过程中,团队走进水晶博物馆。在馆内,队员们沿着历史长廊,深入了解了水晶的形成、开采、加工历史,以及兴西村水晶产业的发展历程。博物馆的 “鬼斧神工” 水晶展区,运用全息投影等现代技术,生动展示了水晶从自然形成到开采、加工的全过程,让队员们深切感受到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融合的魅力。
离开博物馆后,队员们来到水晶市场。这里交易活跃,汇聚了来自各地的水晶产品。队员们通过观察市场交易流程、与商家交流,发现水晶饰品类产品的销量在近期增长明显,主要得益于其新颖的设计和精准的市场定位。
图为讲解员为队员介绍水晶产业历程。段广本供图
倾听岁月回响,体悟发展不易
团队来到兴西村养老院,与老人们进行了亲切交流。老人们见证了兴西村水晶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一位老人回忆,早些年水晶只是山里不起眼的石头,后来有人开始琢磨加工成小物件,慢慢有了销路。另一位老人则提及,过去加工技术落后,全靠手工打磨,产量低且样式少,如今机器先进、设计新颖,兴西村的水晶名气越来越大。队员们从老人们的讲述中,更深刻地感受到水晶产业发展背后的艰辛与努力。
图为队员倾听兴西村老人讲述产业发展故事。邵勇舜供图
实践图为实践队员与 “水晶书记” 赵中刚合影。段广本供图
总结:青春视角下的振兴启示
实践结束时,团队与村支书、村民代表合影留念,照片中大家灿烂的笑容,是此次实践活动成果的生动体现,也饱含着对兴西村未来发展的美好期许。通过此次实践,队员们走出校园、深入基层,亲身感受到水晶产业与直播电商、个人 IP 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带来的强大动力。未来,如何进一步深化产业融合,拓展水晶产业的发展空间,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期待兴西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创新,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撰文 | 邵勇舜
图片 | 段广本、邵勇舜
审核 | 邵勇舜 陈烨童 牛妤馨
声明:本文为大学生云报版权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以任何其它方式使用,如需转载请与大学生云报取得联系。
审定:邵勇舜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