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路‘乡’伴,‘救’在身边”三下乡团队前往河北唐山滦南县助力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5-07-20 19:3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可馨   阅读 990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七月的滦南大地,麦浪翻滚间裹挟着希望的气息。7 月 7 日,华北理工大学临床医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师生们组成 “医路乡伴,救在身边” 实践团队,带着精心筹备的医疗物资与满腔热忱,奔赴唐山市滦南县绳各庄村,开启了一场以 “红色铸魂、急救护航、推普架桥、健康守门” 为主题的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这支由医学生与专业医师组成的队伍,用医学专业素养与青春担当,在乡村沃土上谱写了一曲动人的振兴之歌。

红色故事润童心,爱国情怀种心间

“小朋友们知道吗?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有个叫潘冬子的小英雄,他像你们一样勇敢……” 在绳各庄村文化活动中心,志愿者周京手持《闪闪的红星》绘本,用生动的语调为孩子们讲述革命故事。互动问答环节中,孩子们高高举起小手,争相分享自己的感悟。“我长大也要像冬子哥哥一样保护大家!” 一名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坚定地说。

活动尾声,志愿者为每位参与的孩子颁发了 “阅读之星” 奖状,看着孩子们捧着奖状时眼中闪烁的光芒,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红色教育不是枯燥的宣讲,而是要让英雄精神在童心深处扎根。此次红色课堂不仅让孩子们了解了革命历史,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爱国爱党的种子。

急救知识进乡村,守护生命“救”在身边

“按压时要双手交叉,掌根放在两乳头连线中点……” 村委会会议室内,临床医学专业的姚子时同学一边跪在模拟人旁示范,一边向围拢的村民讲解心肺复苏要点。现场气氛热烈,一名三十多岁的女士带着女儿主动上前练习,在志愿者的手把手指导下,母女俩逐渐掌握了按压节奏与力度。

“以前总觉得急救是医生的事,今天才知道关键时刻自己也能救命!” 村民刘大姐练习后深有感触。此次培训覆盖了全村大部分村民,从儿童到老人都积极参与。志愿者还分发了定制的 “急救知识” 扇子,印着心肺复苏步骤和海姆立克急救法图示,方便村民随时学习。小小的扇子,成了守护生命的 “随身指南”。

普通话推广助沟通,语言规范促文明

“‘喝水’的正确发音是 hē shuǐ,不是 huō féi 哦……” 姚雪老师用方言与普通话对比的方式,纠正村民发音误区。课堂上,《四和十》的绕口令让大家捧腹大笑,情景对话练习则让村民们敢于开口。“以前去城里看病,说方言人家听不懂,这下可得好好学!” 村民王大叔拿着拼音卡片认真跟读。

团队还设计了普通话调研问卷,从方言差异认知、使用频率到学习难点,全面收集村民需求。“我们计划根据问卷结果,制作方言 - 普通话对照手册,让推普工作更精准。” 团队负责人张可馨介绍。语言是沟通的桥梁,规范的普通话不仅便利了村民的日常生活,更助力乡村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义诊服务送健康,医者仁心暖民心

义诊区前早已排起长队,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的医师与医学生们分成 “中医”“骨科”“全科医学” 等诊疗组,有条不紊地为村民提供服务。测血压、做超声、查心电图,针对高血压、关节炎等常见病,医师们耐心讲解注意事项,开出个性化健康处方。

“在家门口就能让大医院的医生看病,还不用花钱,真是太好了!”65 岁的李奶奶做完检查后,紧紧握着医师的手连声道谢。活动全天共为 200 余名村民提供诊疗服务,筛查出需进一步治疗的病例 32 例,并为他们建立了健康档案。这份 “健康清单”,为后续持续医疗帮扶打下了坚实基础。

青春“乡”约基层,携手共促振兴

返程途中,志愿者们的交流仍在继续。“孩子们追着问‘下次什么时候来’,那种被需要的感觉,让我觉得所有辛苦都值得。”“村民们把我们当亲人,这份信任让我更懂‘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分量。” 这些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团队成员的共同心声。

青春脚步丈量乡土,躬身基层正是当时。此次绳各庄村之行,不仅是一次志愿服务,更是一堂深刻的成长课。华北理工大学临床医学院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起点,与绳各庄村建立长效帮扶机制,将 “一次性服务” 升级为 “常态化支援”。从红色教育到健康守护,从语言沟通到技能传递,这支医学团队用专业与热忱证明:青春力量,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医者仁心,可让健康之光照亮每一个角落。(医路“乡”伴,“救”在身边乡村振兴之应急科普进万家团队)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可馨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3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