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0日,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非遗书房实践团来到泰安市新泰市锦城爱华特殊儿童关爱服务中心,探访非遗编织技艺在特殊儿童群体中的传承实践,感受老师们在守护孩子成长与传承非遗文化中的双重付出。
▲图为实践团与锦城爱华特殊儿童关爱服务中心负责人合影留念
抵达中心时,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窗,照在活动室的编织架上。这里,非遗编织不仅是一项技艺传承,更成为老师们引导孩子成长的独特载体,也是实践团此次实践的核心观察点。
在编织活动室里,实践团看到了一幅特别的画面:14岁的小杰(化名)正坐在小桌前,手里捏着彩色藤条,专注地跟着李老师学习编织小篮子。小杰存在智力障碍,手指协调性稍弱,一根藤条要反复比对位置才能穿过缝隙,编错了就抿着嘴重新拆,拆的时候不小心扯断藤条,眼眶就红了。李老师始终蹲在他身边,没有半句催促,只是在他拆到打结处时,轻轻按住他的手说:“别急,咱们从这里慢慢解”,边说边用指尖一点点挑开缠绕的藤条,动作轻得像怕碰碎什么。篮子的提手部分需要弯折藤条,小杰试了几次都没做好,李老师就把着他的手腕,带着他感受力度:“弯的时候稍微用点力,就像给小篮子安‘耳朵’一样”,重复了七遍后,小杰终于能独立弯折出一个不太规整的弧度,举起来给李老师看时,眼里闪着光。
李老师告诉实践团,这门藤编手艺是中心特意从邻县请来的非遗传承人教的,老师们先跟着学,再根据孩子们的情况改编步骤——把复杂的“挑三压四”简化成“挑一压一”,就是为了让孩子们更容易上手。“小杰刚来时坐不住,编三分钟就扔东西,现在能坐一个小时了”,李老师指着墙角的展示架,“那排篮子都是他编的,第一个只有巴掌大,编得歪歪扭扭,现在这个已经能站稳了。”实践团们注意到,展示架上的篮子虽然样式简单,但每个都系着小卡片,写着“小杰第1个”“小杰第5个”。
▲图为特殊儿童编织的篮底
当看到小杰把编好的篮子小心翼翼地放进收纳盒,嘴里念叨着“明天编个更大的”,实践团忽然明白:这些不完美的篮子里,装着的是老师无数个耐心陪伴的瞬间,也是孩子们在非遗传承中慢慢长出的自信与坚持。在和老师们的交流中,实践团深刻体会到,非遗编织对这些孩子而言,不仅是手艺的学习,更是成长的阶梯。老师们要先吃透非遗技艺的精髓,再转化为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这个过程中,既要懂编织的“法”,更要懂孩子的“心”。当看到小杰把编好的篮子小心翼翼地放进收纳盒,嘴里念叨着“明天编个更大的”,实践团忽然明白:这些不完美的篮子里,装着的是老师无数个耐心陪伴的瞬间,也是孩子们在非遗传承中慢慢长出的自信与坚持。
▲图为关爱服务中心负责人向实践团讲述心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安红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