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市彭水县鹿鸣乡迎来了一群特别的“青年使者”,来自重庆对外经贸学院“诗承鹿鸣,民族传薪”文化艺术服务团的学子们。团队深入鹿鸣乡的田间地头,聚焦当地民族融合情况开展细致调查,以青春力量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用实际行动为这片土地的文化发展注入新活力。
在鹿鸣乡向家村,团队在宣统委员、宣传部长罗文正以及相关负责人的带领下,深入村落与当地村民展开交流。蒙古族村民谭友均是“古裔小酒”的创办人,他向队员们介绍用于藏酒的天然溶洞。
▲图为村民谭友均向服务团介绍
溶洞口矗立着向家村1982年确定蒙古族身份后立的石碑,刻着八句诗警示后人不忘根源,这不仅是蒙古族文化的传承,更是各民族在长期共处中对“根脉相连”的认同。
▲图为蒙古族碑文
走在村里,路边一栋土黄色的小楼格外显眼,底下是常见的现代样式,玻璃幕墙亮闪闪的,顶楼却架着个圆顶蒙古包。这种奇妙的混搭,正是民族融合的最好证明。循着历史的脉络,队员们找到了清道光2年第五代迁居至此的蒙古古墓以及其他散落的文化印记。
▲图为服务团探寻文化印记
村民感慨道:“早年间,还有马场、比武场等特色场所,如今都成了良田。”现在族人们的生活早已从“马背驰骋”到“春耕秋收”,但对根的记忆从未褪色,每到农历三月十七日,向家村的蒙古族同胞都会隆重举行传统的苏鲁锭节,到了那时,村里的各族兄弟姐妹欢聚一堂,载歌载舞,还会举行各种热闹的传统比赛,欢声笑语响彻村庄。
▲图为苏鲁锭节标识
此次鹿鸣之行,不仅是深入乡土、探寻历史的实践,更是以青春视角见证并参与文化传承的旅程。在向家村,从藏酒溶洞与铭记根源的石碑,到清道光古墓和散落的文化印记;从那栋融合蒙古包与现代建筑的独特民居,到村民口中“马场变良田”的变迁图景。这一切,无不诉说着民族融合的深厚底蕴与生生不息。而延续至今的苏鲁锭节,更是各族同胞共庆、情谊交融的生动写照。团队此行,正是将这份根植于向家村的血脉相连的记忆与认同,转化为鲜活的记录与传播,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这片温厚的土地上汲取滋养,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了最动人、最持久的青春力量。
撰文:李思睿 涂昭晴
图片:杜秀露 李雯静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丁一凯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