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舞台到社区:看岭师学子如何用墙绘唤醒戏曲新生

发布时间:2025-07-18 12:3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邓自强 黄翠仪   阅读 4.8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在湛江市赤坎区海萍社区,一幅由岭南师范学院“星萤溯光”社会实践队在去年暑期实践期间创作的大型戏曲主题墙绘,正悄然改变着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该戏曲主题墙绘项目取得显著成效,成功带动社区戏曲文化参与度提升,为传统文化创新传播提供了可复制的成功案例。

图为墙绘展示。邓自强 供图

“作为社区微更新项目的一部分,该街角墙绘现已成为展示社区文化的重要窗口。”海萍社区居委会负责人表示,“其落成后,不仅美化了街角环境,更吸引大量居民前往参观。数据显示,傍晚时段该区域访客量同比提升40%,亲子家庭互动频率显著增高,进一步促进了社区文化共建共享。”据悉,该项目精准把握了以青年为主体的传播规律。在134名受访者中,18-25岁青年占比达73.88%,学生群体占82.84%。通过现代艺术手法重构戏曲元素,成功吸引了原本对戏曲兴趣度仅44.03%的青年群体。项目落成后,18-35岁群体对戏曲的兴趣度显著提升35.1个百分点。

图为社区负责人接受采访。黄翠仪 供图

“我们特意选择了最具代表性的戏剧行当,通过现代艺术手法进行重构。左侧是温婉含蓄的青衣旦,右侧是威武刚烈的武净,中间用中式山水自然过渡。”突击队队长介绍道。团队前期调研发现,社区居民对传统戏剧存在明显的认知断层,53.73%的受访者几乎不接触戏曲演出,但82.84%的年轻人对戏剧服饰与妆容表现出浓厚兴趣。这种反差促使团队决定用视觉化的墙绘作为传播突破口。

图为问卷调查数据

社区居民的反应印证了这种尝试的成功。社区居民在接受采访时指着楼栋外墙的墙绘说:“以前觉得戏曲是老一辈的爱好,现在每天路过这幅墙绘,渐渐产生了兴趣,还会特意去了解了画中的故事。” 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调研数据显示,91.28%的受访者表示愿意通过墙绘了解戏曲文化,而社区戏曲演出的上座率也在墙绘落成后提升了40%。社区负责人感慨道:“以前组织戏曲演出,观众大多是老年人,现在不少年轻人也来了,墙绘就像‘无声的讲解员’,让戏曲变得更亲近。”这幅墙绘的“破圈”应出乎所有人意料。

图为社区居民接受采访。黄翠仪 供图

然而,单幅墙绘的影响力毕竟有限。岭南地区潮湿多雨的气候让作品出现了局部褪色,水墨山水部分已有些模糊。“许多居民问什么时候能有新作品,但后续维护和创作都需要专业人员和资金支持。” 海萍社区居委会负责人道出了基层文化建设的困境。

面对挑战,调研组成员正在积极探索解决方案。项目构建了从‘知道’到‘认同’的完整传播链条,为非遗保护提供了新思路。目前,突击队正将这一模式拓展至更多传统文化领域,用青春化语言重构文化传播生态。

图为调研组调研过程。李文欣 供图

团队指导老师认为,这种实践的意义不仅在于美化了社区环境,更在于探索了一种文化传承的新模式。“戏曲墙绘把舞台艺术转化为公共空间艺术,把专业创作转化为大众参与,把古老符号转化为生活叙事。它让文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遗产’,而是可触摸、可互动的生活体验。”

这幅融合了京剧与山水的墙绘,恰似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隐喻:它既需要坚守本真的“骨相”,又要具备创新表达的“皮相”。当社区居民驻足欣赏时,当孩子们指着墙绘问“这是谁”时,当老人们借此回忆青春时,文化传承的密码或许就藏在这些平凡的互动中。正如突击队成员所说:“好的墙绘不只是装饰墙面,更能点亮心墙。”在这幅青绿山水间的戏剧脸谱注视下,一场静水深流的文化觉醒正在这个南方社区悄然发生。

此次实践表明,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需要代际接力。岭南师范学院青年学子以其独特的创新思维和技术能力,正在成为文化传承发展的生力军。正如调研报告结语所言:“当青春创意遇见古老艺术,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必将焕发新的光彩。”这种跨界融合的探索,不仅为乡村振兴中的文化建设提供了新思路,更为文化强国战略的基层实践注入了青春动能。(通讯员 黄翠仪 邓自强)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邓自强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5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