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二汽历史,感悟其背后的三线精神。7月5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三线印记寻访团(下称“团队”)在社区中采访了二汽(现东风汽车集团)退休职工王桂兰阿姨,听其讲述与二汽共成长的经历,挖掘三线建设背后的奋斗故事与精神传承。
图为团队成员和王桂兰阿姨进行访谈。冯嘉睿智供图
招工进厂:青春投身三线建设
实践团队成员询问:“您当初决定去二汽,家里人支持吗?”王桂兰阿姨回忆,1970年,17岁的她响应二汽招工号召,从南京奔赴十堰,“当时全国支援三线建设,二汽在各地大规模招人,母亲往我背包塞了三个馒头,说‘到厂里好好干,别给家里丢人’ ,就这么出发了” 。初到十堰,眼前连绵山坳与施工工地,让她有些愣住,众人住 “芦席棚”,条件艰苦却热情高涨,“大家都想着为国家搞建设,苦点累点不算啥” 。
在64厂(花果轴瓦厂)的六年,王桂兰阿姨跟着上海电校老师傅学磨床,团队成员追问学习细节,她笑着说:“师傅说我手稳,适合装弹平板磨,集体作业时总让我掌眼。那会儿就跟着师傅勤学苦练,就盼着把活儿干好。” 1976年,因技术过硬,她调至二汽技术科描图,“能进技术科是荣誉,我每天最早到,把图纸擦干净,就想把描图这事儿做到最好” 。厂里知识分子对知识的敬畏,也影响着她,“他们常说‘人还是要读书’,我虽初中文化,也跟着学描图、看图纸,就想多学点本事” 。
车间岁月:坚守与成长并行
实践成员问及1980年代二汽工作场景,王桂兰阿姨打开话匣子:“那会儿二汽规模渐渐起来了,我在技术科工作繁忙,年轻人要车间轮岗,我在机动车间待三年,夏天车床旁汗如雨下,衣服没干过。” 说起技术科的难忘事儿,她笑得开怀,“我描图准,科长说‘小王图纸画得比描图仪还准’ ,有漂亮姑娘对图纸存疑就摇头,后来成了我们找问题的‘信号’ ,大家凑一块研究,把活儿干得更漂亮” 。
1985年机构精简,王桂兰阿姨调车间管空调设备,团队成员好奇这份工作意义,她认真回应:“控制好温度,工人才能好好干活,机器也能正常运转,这也是为生产出力,看似轻松,责任大着呢” 。虽因初中文化未能转干,她却豁达,“科长说我‘说话太直’,也算认可我工作,不纠结得失,把当下事儿做好,就问心无愧” 。
图为团队成员记载王桂兰阿姨说话部分。商思源供图
家庭传承:两代人的二汽情缘
聊到子女与二汽的关联,王桂兰阿姨满是欣慰。实践成员问起大儿子的工作经历,她说道:“大儿子1993年从汽车学院毕业,当时人事部老同学说‘你儿子是干部身份,去车间实习得算工人待遇’ ,我急了,就想‘我儿子不能当工人这么亏着’ ,后来经二汽人事帮助,进了技术科,现在是东风汽车车身制造部部长,常说没有二汽就没有今天” 。谈及小儿子,她语气带些感慨,“小儿子2003年本科毕业后求职不顺,在家待了七年,我急得睡不着。2008年经二汽人事内推,进了猛士越野车项目组,现在是材料工程师,马上考高级工程师,总说车间摸爬滚打让他成长,懂了实干的重要” 。
说到教育理念,王桂兰阿姨秉持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实践成员请她解释,她认真道:“不是说工人不好,是得有文化、有技术,才能在社会站得稳、走得远,这是我对子女的期许,也是二汽‘技术兴厂’ 教给我的。”
精神回响:三线精神永续传承
2023年回二汽旧址的经历,王桂兰阿姨记忆犹新,实践成员问她感受,她红着眼眶说:“当年谁能想荒山里建起这么大的厂?看到芦席棚变博物馆,那些老物件、老照片,一下把人拉回过去,太感慨了” 。谈及三线精神,她坚定表示:“三线精神就是肯干、能忍、爱琢磨,我们那会儿加班没怨言,一心扑在工作上。现在年轻人别总‘躺平’,二汽是一代代人干出来的,这股子奋斗劲儿得传下去” 。
图为团队成员和王桂兰阿姨合影。商思源供图
如今,王桂兰阿姨每月拿4000元退休金,知足感恩,“二汽没亏待我们这些老工人。孙子说要造新能源汽车,我支持,这是传承,希望二汽越来越好,三线精神也能在代代人里发光” 。从芦席棚青春到现代化工厂,她的人生是二汽缩影,三线建设者用热血青春,筑就中国汽车工业脊梁,诠释 “艰苦奋斗、无私奉献” 精神,这份精神,也将在代代传承中熠熠生辉。(通讯员 冯嘉睿智 万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冯嘉睿智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