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野夏夜入画来,乡村墙绘赋新篇——湛江科技学院育青知行实践团以艺术赋能乡村美育

发布时间:2025-07-17 23:5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谭天宇   阅读 1.0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17日讯(通讯员 谭天宇、杨思珊、郭欣怡)近日,湛江科技学院育青知行实践团10余名成员在肇庆端州兰龙村村口完成一幅95平方米主题墙绘创作。这幅融合萤火虫光影、池塘夜色的艺术作品,因地处萤火虫基地、龙溪栈道、兰龙古屋等核心景点必经之路,成为串联乡村文旅资源的“视觉纽带”,为兰龙村文旅发展注入新活力。

▲图为团端州区委书记黄晓宇与育青知行实践团成员合影。供图 徐力 苏政文

艺术为笔,绘就乡村文旅新地标

▲图为育青知行实践团墙绘设计图(展示溪流、荷花等自然元素布局)。供图 敬浩鸣

▲图为育青知行实践团墙绘设计图(呈现萤火虫、古屋主题元素细节)。供图 敬浩鸣

实践团在创作前深入调研兰龙村文旅特色,以“光影兰龙・古韵新篇”为主题,将当地标志性元素融入墙绘:深邃夜空下的萤火虫光斑与小溪的蜿蜒曲线交相辉映,兰龙古屋的飞檐翘角与田园风光自然衔接,既保留乡村质朴气息,又通过明快色彩与灵动线条赋予画面现代艺术感。

10余名成员分工协作,历经14天精心绘制:从测量墙面、勾勒轮廓到调配颜料、精细上色,每一笔都紧扣“景墙相融”理念——墙面与周边的栈道石板、古屋灰瓦形成视觉呼应,使墙绘既成为独立艺术作品,又自然融入乡村景观肌理。“希望让游客刚踏入村口,就能通过这幅画感知兰龙的自然与人文之美。”实践团成员表示。

精雕细琢,逐步铺展画境

▲图为育青知行实践团成员在墙面上起型勾线。供图 谭天宇

▲图为育青知行实践团成员铺大色块过程。供图 谭天宇

▲图为育青知行实践团成员铺大色块过程。供图 谭天宇

▲图为育青知行实践团成员铺大色块过程。供图 谭天宇

创作伊始,实践团先对黄白相间的素色墙面均匀涂刷白色底漆,为后续创作奠定平整基础。依据设计图稿,成员用粉笔在墙面精准勾勒溪流、蘑菇、草叶等自然元素轮廓。进入色彩创作阶段后,成员对颜料进行专业调配,精准模拟夏夜深邃蓝调、草叶鲜嫩绿意、蘑菇温润褐红等自然色调。绘制过程中,成员从淡蓝溪流落笔,渐次铺展至幽蓝背景、鲜绿植被与红褐色菌盖,使设计图稿中的山野夏夜意象逐步立体呈现。最终,在光影映衬下,墙面生动展现出溪流波光、蘑菇质感与草叶清露般的细节,成功将平面图稿转化为触手可及的立体艺术景观。

协作高效,灯下共轮廓

▲图为育青知行实践团成员用粉笔分区定位。供图 徐力

▲图为育青知行实践团成员用粉笔勾勒草叶等自然元素轮廓。供图 徐力

▲图为育青知行实践团成员用粉笔勾勒草叶等自然元素轮廓。供图 徐力

▲图为育青知行实践团成员用画笔勾勒草叶等自然元素轮廓。供图 徐力

▲图为育青知行实践团成员绘制淡蓝色溪流图案。供图 徐力

▲图为育青知行实践团成员用画笔勾勒草叶等自然元素轮廓。供图 徐力

灯光映照中,实践团成员各司其职、默契配合,呈现出高效有序的工作状态。部分成员手持卷尺,严谨测量并标注墙面关键点位,确保整体构图与设计图稿比例完全一致。另有成员专注于将图稿中的溪流曲线、蘑菇造型等元素轮廓,以粉笔细致复刻至墙面,过程中反复比对、修正偏差,专注投入。虽未明确划分责任区域,但实践团成员分工清晰:测量定位构筑框架,粉笔勾勒形成线条,细致审视把控细节。通过紧密协作,设计图稿中的各类艺术元素在墙面上逐步精准呈现,轮廓日益清晰。

动线串联,激活乡村旅游新活力

▲图为育青知行实践团成员邀请孩童参与墙绘创作。供图 徐力

▲图为育青知行实践团指导老师谭天宇向村民介绍墙绘创作理念。供图 徐力

▲图为育青知行实践团成员与孩童探讨墙绘设计图。供图 徐力

墙绘创作现场吸引了村内孩童的浓厚兴趣。他们自发聚集于墙根,或专注凝视初具雏形的草木轮廓,或好奇轻触未干的颜料。实践团成员主动邀请小朋友参与创作,孩童们沉浸于艺术氛围中,欢声笑语融入夏夜。期间,一位村民向实践团指导老师谭天宇询问:“这画的是咱们山里的景色?画好后,能让村子变得更美、更有特色吗?”谭天宇回应:“墙绘设计灵感源自本地萤火虫基地特色,完成后将为村庄增添独特的文化风景线。”村民的质朴期许与孩童的纯真喜悦,更坚定了实践团的创作初心,实践团成员以更专注的笔触投入绘制,让每一抹色彩都承载着乡村对美的向往。

▲图为育青知行实践团成员专注复刻蘑菇造型轮廓。供图 徐力

▲图为育青知行实践团成员专注进行墙绘创作。供图 徐力

兰龙村村口作为萤火虫基地、龙溪栈道、兰龙古屋的必经之地,是游客进入核心景区的“第一印象区”。此前,该处素色墙面与周边景点的文旅氛围存在落差,未能有效引导游客期待。

如今,这幅95平方米的墙绘不仅填补了景观空白,更以艺术语言提前“剧透”景点特色:萤火虫元素呼应基地的夜游项目,溪流曲线引导游客探索亲水景观,古屋轮廓唤醒对历史建筑的好奇。当地村民表示,墙绘完成后,已有不少游客驻足拍照,部分人因墙绘特意延长停留时间,“从匆匆路过变成慢慢逛,连带着村口附近的小卖部生意都好了些。”

此外,墙绘还成为村民与游客互动的新媒介。孩童在墙前辨认熟悉的景致,向游客讲述家乡故事;摄影爱好者将墙绘与实景同框拍摄,通过社交平台扩大传播,无形中为兰龙村文旅宣传引流。

多方关注,见证艺术赋能

▲图为团端州区委书记黄晓宇、睦岗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黄嘉豪视察墙绘创作现场。供图 徐力

▲图为媒体采访育青知行实践团指导老师谭天宇。供图 徐力

墙绘创作期间,团端州区委书记黄晓宇、睦岗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黄嘉豪亲临现场视察指导,对实践团的艺术实践给予肯定。活动亦吸引媒体记者到场采访,实践团指导老师谭天宇在采访中系统阐述创作理念与实施过程——从结合当地民俗提炼核心视觉元素,到团队协作中的科学分工与动态优化,全面展现了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创作脉络,使实践团以艺术赋能乡村的实践印记,通过媒体传播获得了更具象的呈现与留存。

精修完善,终成乡土新景

▲图为育青知行实践团指导老师谭天宇对墙绘局部色块进行补色修饰。供图 徐力

▲图为育青知行实践团成员喷涂萤火虫图案。供图 徐力

▲图为育青知行实践团成员专注进行墙绘创作。供图 徐力

▲图为育青知行实践团成员勾勒溪流曲线。供图 徐力

夜色中,实践团进入墙绘最终完善阶段。成员们专注于细节调整:对局部色块不均处进行补色修饰,柔化生硬线条轮廓,清除墙面多余颜料痕迹。虽未明确分工,但众人默契聚焦于画面衔接流畅度与色彩过渡和谐性等细节。随着最后一笔调整完成,整幅作品艺术表现力显著提升,呈现出和谐统一、生动鲜明的视觉效果。

▲图为育青知行实践团成员对墙绘最后一步刷罩面漆后合照。供图 徐力

美育赋能,铺就乡村振兴新路径

此次墙绘创作是育青知行实践团“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艺术赋能乡村”的重要环节。实践团不仅通过画笔美化乡村环境,更注重挖掘本土文化内核——将萤火虫的生态之美、古屋的历史之韵、溪流的自然之趣浓缩于一画,既提升乡村颜值,更强化文化认同。兰龙村村委会负责人表示:“这幅墙绘让村口‘活’了起来,既为游客提供了‘网红打卡点’,也让村民更珍视家乡的特色资源。未来计划以墙绘为起点,串联周边景点打造‘艺术文旅动线’,进一步释放乡村旅游潜力。”

▲图为墙绘创作前兰龙村村口墙面原貌。供图 徐力

▲图为育青知行实践团在兰龙村村口完成的95平方米主题墙绘全景。供图 徐力

据悉,后续实践团还将结合墙绘传播效果,协助村里整理文旅故事,助力兰龙村从“景点散落”向“全域景观”升级。这幅凝聚青春创意的墙绘,正成为兰龙村文旅融合的“催化剂”,以艺术之美激活乡村活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谭天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