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落实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发展规划中“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发挥语言文字在服务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文化传承中的纽带作用,广西职业师范学院“推普赋能乡村振兴”实践团积极申报“2025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并成功入选为参与协同团队,于2025年7月9日至16日赴广西来宾市忻城县思练镇加豪村,开展为期8天的暑期社会实践专项行动。活动以“推普赋能乡村振兴,青春助力文化传承”为主题,通过“精准调研、技能提升、文化浸润、氛围营造、数字赋能”五大融合举措,将普通话推广与乡村实际需求深度衔接,为加豪村注入语言文化振兴新动能。
精准调研:扎根乡土,摸清语言底数
实践团组建两支调研小组,顶烈日、冒酷暑深入田间地头、农家院落,开展“推普+语言调查”实地调研。队员们以方言辅助沟通,围绕村民生产劳动、子女教育、外出务工等场景,系统调研普通话使用频率与难点,详细记录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群体的语言习惯。这些调研工作为后续推普工作提供了精准数据支撑,更让实践团直观掌握了乡村语言生态的“活情况”。
聚焦需求:靶向施策,提升实用技能
针对妇女群体在居家就业、乡村旅游中的职业汉语需求,以及老年群体就医、购物等日常沟通难题,实践团精心编撰《妇女职业汉语手册》《生活常识普通话90句实用场景手册》,内容涵盖农产品网络销售话术、民宿服务礼仪、就医问诊常用表达等实用场景。同时,实践团开展妇女职业技能培训2场、老年群体实用生活用语培训2场,通过情景模拟、互动问答等方式,帮助村民掌握关键沟通词汇。培训后,村民们纷纷点赞:“手册编得太及时了,学了就能用,以后跟外面的人打交道心里更有底了。”
深耕少年:童语同音,厚植文化根脉
为提升乡村青少年语言文化素养,实践团创新开展“童语同音”夏令营,设置经典诵读课,带领孩子们品读《诗三百》《三字经》,感受汉语韵律之美;开设“方言故事会”,鼓励小朋友用普通话讲述壮族的民间故事;举办汉字书写比赛,从笔画规范到结构布局,手把手指导。此外,实践团还融入非遗漆扇绘制、壮锦书签制作体验,在传授手工技艺的同时讲解民族文化内涵,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实现“语言习得”与“文化传承”的双向成长。
墙绘宣传:扮靓乡村,播撒推普种子
为营造“人人爱说普通话、个个善用规范字”的浓厚氛围,实践团在村委大院绘制“同说普通话 共绘民族花”主题墙绘,巧妙融入壮锦纹样图案,既展现民族文化多样性,又凸显普通话沟通桥梁作用。队员们还手持推普宣传册入户走访,结合村民的生活场景讲解普通话的益处,纠正发音误区,推动“推普进家庭”,让语言文化理念扎根乡土。
数字赋能:跨越鸿沟,拓展学习路径
针对“数字鸿沟”问题,实践团开展“推普+数字语博”活动,入户指导村民下载“数字语博”APP,介绍其普通话学习课程、地方文化资源库等功能,教会老年人用语音搜索农业技术知识,帮助妇女通过视频课程学习电商直播话术。“原来手机上还能学普通话,还有这么多我们壮乡的故事,太方便了!”村民蓝大姐的感慨,道出了推普与数字技术融合的实效。
此次暑期社会实践专项行动,是广西职业师范学院践行“用语言桥梁连接城乡,以文化力量赋能振兴”理念的生动实践。实践团以青春之力架起沟通桥梁,不仅提升了加豪村村民的普通话应用能力,更激活了乡村文化与产业发展的“软支撑”。下一步,学校将继续深化校地合作,将推普工作与乡村振兴各项事业有机融合。通过持续的实践活动,让青春之花在服务基层的实践中绚丽绽放。同时,将进一步探索推广更多有效的推普方式,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的青春力量。
摄影:“推普赋能乡村振兴”实践团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钟家畅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