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7日讯(通讯员 李雨珂、张子涵)近日,为深入挖掘甲骨文文化内涵,引导青少年直观感受中华文字起源的独特魅力,合肥师范学院大学生志愿者们在泾县山口社区为当地小学员开展了一场“甲骨文探源·手工创形”主题实践活动。活动通过“识文、赏文、创文”三维教学体系,将古老文字与当代创意结合,为传统文化传承注入青春活力。
动画启智:甲骨文从“书本”跳到“屏幕”
“同学们看,这个像不像小鸟在跳舞?”活动室前排,志愿者张子涵正操作投影仪。屏幕上,甲骨文“龠”(古代乐器)化作一群手持竹管的小人,随音乐节奏“吹奏”;甲骨文“日”则变成一轮红日,从地平线缓缓升起。原本抽象的甲骨文符号,在趣味动画中化为灵动的画面,引得小学员们纷纷伸长脖子,眼睛紧紧盯着屏幕,有的捂着嘴偷笑,有的跟着动画里的“小人”比划动作。
图为志愿者张子涵讲解甲骨文
“甲骨文是古人‘以形表意’的智慧结晶,每一个字形都藏着故事。”志愿者张子涵结合动画,详细讲解了甲骨文的名称由来、演变历程及研究价值。从“火”字的三道弯弧(象征跳跃的火焰),到“山”字的三座尖峰(模拟连绵的山脉),小学员们一边听讲,一边在本子上认真临摹,原本陌生的古文字逐渐变得亲切可感。
手工创形:黏土与彩笔“唤醒”古老文字
理论讲解后,课堂进入最热闹的“创文”环节。志愿者们将超轻黏土、彩纸、彩笔等材料分发给小学员,鼓励大家以甲骨文为原型进行二次创作。“我们可以先用黏土捏出字形,再用彩笔画上自己喜欢的图案!”志愿者黄荷蹲在桌旁,手把手教9岁的程梦涵捏制甲骨文“火”字。只见她捏一团红色黏土,小手一按一揉,三道弯弯的“火焰”便跃然纸上;旁边的曹佳颖则选了甲骨文“林”字(两棵并立的树),用绿色黏土捏出树干后,又用彩笔添上枝头的小鸟和地上的小草:“这是我的‘森林小世界’!”
图为志愿者黄荷手把手教学
活动尾声,小学员们手持作品围坐交流,有的展示“鱼”字黏土(形似摆尾的鱼)并讲述创作故事,有的举着“山”字彩绘(添画了云朵和草木)分享对自然的想象。一位家长感慨:“孩子平时坐不住,今天却专注了一下午,还说要回家教我们认甲骨文,这样的活动太有意义了!”
三维教学:构建文化传承的“青春桥梁”
据悉,本次活动是合肥师范学院“传统文化进社区”系列实践之一。团队创新构建“识—赏—创”三维教学体系:在“识文”环节,通过动画、图谱让小学员感知甲骨文的“形意之美”;“赏文”阶段,结合历史故事、实物展示深化理解;“创文”过程则鼓励自由创作,让古老文字在当代语境中“活”起来。
图为小学员成果展示
“文化传承不是‘填鸭式’灌输,而是要让孩子们‘亲手触摸’‘用心感受’。”团队负责人钟老师表示,00后志愿者与10后小学生的“双向奔赴”,正是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机的关键——“当大学生用孩子喜欢的方式讲历史,当小学生用童真的视角再创造,甲骨文就不再是博物馆里的‘老古董’,而是能玩、能画、能讲故事的‘新朋友’。”
这场跨越三千年的文明对话,在泾川镇山口社区的夏日午后绽放出独特光彩。这场青春与童真的双向奔赴,再次有力地证明了文化的传承从来不是遥不可及的使命,而是触手可及的温暖与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的勃勃生机。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雨珂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