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6日讯(通讯员 黄婧)7月13日,文相社工点携手岭南师范学院“筑爱兴乡”突击队,在湛江市遂溪县文相村举办了一场以“让非遗走进童年”为主题的“三下乡”暑期实践鱼灯手作体验课。30 名乡村儿童在社工和突击队队员的悉心指导下,通过“画—折—拼”三步精简流程,用 2 小时亲手点亮了一盏盏会游动的“小鱼灯”,切身感受到了非遗的魅力所在。此次活动意在打破“非遗遥不可及”的刻板印象,通过沉浸式体验,激发乡村儿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近感与自豪感。
▲图为现场活动合照。邹振贺供图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绵延千年的璀璨瑰宝,承载着民族独特的记忆与精神图腾。如何让这份厚重的文化走近孩子,打破“非遗遥不可及”的刻板印象?文相社工点联合岭南师范学院“筑爱兴乡”突击队,以“鱼灯”为媒,为村里的孩子们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非遗体验课,让古老技艺在欢声笑语与指尖跃动中焕发出新生机。
课堂上,孩子们热情高涨。“鱼灯距今有多少年的历史?”“300多年!”“鱼灯为什么要点蜡烛?”“让它游起来!”…… 课堂里回答声此起彼伏,小手如林。此次活动的主讲夏程程与助教韦晓婷对视一笑,惊喜写满脸庞——原本担心的无人搭理的冷场情况并没有发生,相反,现场热度远超想象。
▲图为孩子们认真听讲。刘泽熙供图 简单的介绍和讲解之后,30 名小朋友依次领到了手工制作“鱼灯”所需的材料,包括卡纸、木棍、颜料以及 ELD 小灯。考虑到孩子们年龄较小,老师们创造性地提出将最复杂的工序“抽丝剥茧”,只留下最核心的“灵魂动作”,通过工序解构,将原本需耗费数天完成的流程精简为“画—折—拼”三步的 2 小时体验,设计成孩子们一伸手就能尝试的小挑战。随着韦老师一声“大家可以开始尝试做啦!”孩子们瞬间化身“小小艺术家”,埋头在白纸上尽情涂抹:有的把鱼身画成彩虹,有的给鱼尾点上星星,连鱼鳞都被创意成“爱心形”,小朋友们在纸张上挥洒着自己的想象力。此刻,教室成了流动的“创作工坊”。社工们和“筑爱兴乡”突击队的队员们穿梭其间——这边帮 6 岁的彤彤调颜色,那边教 9 岁的浩浩用渐变晕染表现“海浪”。时不时,社工们就蹲下身,轻声提示有些急躁的小朋友们:“慢点刷,要有耐心,这样颜色才不会‘打架’哦。”
▲图为突击队队员辅导小朋友完成作品。刘泽熙供图
将所有颜色涂抹好后,就到了本次活动最困难的部分——鱼灯的拼装。纸张在稚嫩的手中弯折成灵动的鱼尾,彩纸被细心地粘上鳞片,鱼头、鱼身和鱼尾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下最终通过曲别针成功连接在一起。当内部的小灯亮起,孩子们眼中映照着暖光,仿佛托起了一尾游动的星光。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棂,映照着孩子们高举的鱼灯。孩子们雀跃着将亲手扎制的鱼灯高高举起,橙红鳞光与朝阳交汇,映得笑脸愈发灿烂。“我的小鱼会游到广州塔!”“我要把灯送给妈妈!”稚嫩的宣言此起彼伏,喜悦在眉梢间跃动。
▲图为小朋友展示作品。周子毓供图
看着孩子们自豪的神情,社工们和突击队队员们心中满是感动。此次活动能够圆满落幕,离不开文相社工点的大力支持。他们主动提供场地和材料,在现场帮忙维持秩序、协助活动开展,以无私的奉献为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此次文相社工点与“筑爱兴乡”突击队携手完成的鱼灯手作活动,不仅为文相村的孩子们带来了一场别样的非遗体验,更在乡村的脉络中植入了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这2小时的鱼灯制作,是古老技艺与现代童真的碰撞,是乡村儿童与传统文化的亲密接触,更是非遗文化在新时代乡村落地生根的生动写照。如今,当孩子们高举亲手制作的鱼灯,橙红的鳞光与乡村的晨曦交相辉映,既传承着传统的匠心智慧,也照亮着未来的希望之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寒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