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化“无臂羊倌”的振兴答卷——陕商院学子对话 全国脱贫攻坚奖获得者刘斌

发布时间:2025-07-16 11:1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纪格格   阅读 935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通讯员 纪格格)七月的淳化,黄土高原的沟壑间透着生机,“淳朴”的乡风与“文化”的底蕴在这片土地交织。陕西国际商贸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郑阿静、刘虹二人带领的三下乡实践队踏上这片承载着脱贫攻坚记忆、奔涌着乡村振兴活力的土地,专访全国脱贫攻坚奖获得者、淳化脱贫攻坚代表人物——“无臂羊倌”刘斌。从羊场里的产业密码到访谈中的精神传承,一堂融合思政教育与乡村振兴实践的“沉浸式课堂”,在田野间生动铺展。

▲图为和刘斌一家的合照

羊场里的“产业振兴课”:残缺臂膀托举起的致富路

实践队的第一站,来到了刘斌的羊场—淳化博涛养殖专业合作社。当实践队员走进弥漫着青贮气息的羊场,震撼于眼前的场景——数百只肉羊在圈舍里踱步,自动投喂机规律运转,粪污处理系统无声工作,与刘斌空荡的袖管形成强烈对比。 

“大家看,这羊舍的设计有讲究,通风、温控都是按科学来的,草料配比也是请专家定制的。”刘斌用肩膀夹着手机,点开养殖档案,向学生们展示羊群的生长数据。没有双臂,他就用脚练系鞋带、用嘴衔笔记账、用肩膀夹着工具检修设备;从最初30只羊的“小打小闹”,到如今建成“合作社+农户”的规模化基地,带动周边46户农户年均增收3万余元,刘斌的羊场,本身就是一堂鲜活的“产业振兴课”。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牛鼻子’,但产业不能盲目上。”刘斌的话带着泥土的实在,“咱淳化有山地优势,养羊适合当地气候,还能带动秸秆利用。但光有想法不行,得学技术、找市场,更得抱团干。”学生们俯身观察羊舍的细节,追问“合作社如何分配利润”“如何应对市场波动”,在与“羊”相关的问答里,逐渐明白:产业振兴不是“高大上”的口号,而是像刘斌这样,立足本地资源、紧盯市场需求、带着乡亲“一起赚”的实干。

▲图为同学们参观羊场 

访谈中的“精神传承课”:无臂硬汉的“人才振兴”启示

离开羊场,实践队来到刘斌家中。墙上,“全国脱贫攻坚奖”的荣誉证书与“身残志坚楷模,创业脱贫先锋”的奖状格外醒目。“2003年,一场意外带走了我的双臂,但脱贫攻坚的好政策给了我底气,乡亲们的信任给了我勇气。”访谈中,刘斌平静地讲述着过往。从学着自己吃饭、用肩扛东西,到摸索养羊技术时被羊群撞倒、被草料扎伤,再到带着村民成立合作社、注册“无臂羊倌”商标——残缺的身体里,藏着对生活的倔强,更藏着“人才振兴”的深层密码。

▲图为刘斌获得的部分荣誉

“乡村振兴,缺的不是钱和项目,是肯扎根、能吃苦的‘有心人’。”刘斌的话掷地有声。他提到,这几年陆续有大学生返乡创业,他总会主动分享经验:“我没读过多少书,但知道‘土专家’‘田秀才’也是人才。年轻人有知识、有想法,只要肯沉下来,农村就是大舞台。”

学生们的提问聚焦“人才振兴”:“您觉得青年返乡最需要克服什么?”刘斌笑了:“是‘怕吃亏’的心思。我当年养羊,赔了钱自己扛,赚了钱分乡亲,慢慢才攒下口碑。现在政策这么好,年轻人要敢闯,更要懂得‘抱团’——一个人富不算富,一村人富才是真的振兴。”

▲图为同学们和刘斌的访谈过程

思政课的“实践延伸课”:从“脱贫奇迹”到“振兴接力”的青年思考

“刘斌无臂都能写出人生华章,大家有手有脚,更该在乡村振兴中做点什么?”访谈结束后,学生们围坐讨论,眼神里闪烁着坚定。

这场走访,是思政课从课堂到田野的延伸。刘斌的故事,让“脱贫攻坚精神”不再是课本上的概念——那是“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是“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担当;而他对产业振兴的探索、对人才振兴的期盼,更让学子们明白:乡村振兴不是抽象的蓝图,而是需要一代代人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接力奋斗。

带队教师郑阿静老师感慨:“思政教育要‘接天线’更要‘接地气’。刘斌用无臂的人生书写了‘人定胜天’的奇迹,这正是对‘自强不息’‘人民至上’的生动诠释。让学生在这样的实践中感悟精神、明确方向,才能真正理解‘乡村振兴既是国家战略,也是青年责任’。”

▲图为同学们为刘斌赠送锦旗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纪格格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3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