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骄阳似火,青春热忱更炽。2025年7月5日至8日,延边大学医学院“红医延行·本草传薪”暑期三下乡实践队,怀揣“传承红医精神,守护边疆健康”的赤子信念,跨越200公里山河——从龙井市镌刻着红色记忆的土地,到罗子沟镇飘着袅袅炊烟的村落,团队以医者的专业素养为笔,以服务边疆的脉脉温情为墨,在广袤的边疆大地上,郑重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篇章。
精准服务暖心田,健康福祉惠边民。实践队始终锚定民生所需,让“红医精神”在志愿服务中落地生根。在汪清县第五社会福利服务中心,队员们化作老人们的“贴心晚辈”:指尖凝聚专业力量,中医推拿精准发力,为腰腿酸痛的老人拂去不适;养生讲座干货满满,常见病预防与保健知识娓娓道来,实用又暖心;义诊台前细致问诊,血压测量、健康答疑一丝不苟,80余人次的服务覆盖,让关爱触手可及。当老人们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眼角漾起孩童般的温暖笑意,这份关怀已悄然化作邻里间相传的“暖心故事”,让“红医”的温情在福利中心乃至周边社区久久回荡。
▲图为延边大学青年学子为老人推拿
深入罗子沟镇,队员们化身行走的“健康使者”,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每个角落。针对当地儿童,精心设计了一堂堂妙趣横生的爱眼护牙科普课:手中的逼真模型在演示中“活”了起来,趣味互动游戏让知识变得可触可感,队员们俯身教孩子们握好牙刷、摆正姿势,细细讲解科学用眼的每一个细节。那些生动的瞬间,如同在孩子们心田播下一颗颗饱满的健康种子,更在校园里掀起了“爱健康、学知识”的小热潮。
▲图为爱牙护眼科普课
在镇中学,团队打造了一场直击痛点的防侵害与反校园霸凌专题讲座——用真实案例敲醒安全警钟,以情景互动点燃防护意识,引导学生从“被动警惕”转向“主动防御”,在心中筑起坚不可摧的安全屏障。紧随其后的,是一场干货满满的急救技能实战培训。聚焦心肺复苏术(CPR)与海姆立克急救法的“黄金操作标准”,队员们先手把手示范按压深度、频率、手法等关键细节,再通过模拟人体模型进行沉浸式演练,让每一位师生亲身体验“与时间赛跑”的急救过程,把“救命知识”转化为“肌肉记忆”。 从意识强化到技能硬功,层层递进筑牢的安全防线,不仅让师生们在突发状况下多了一份从容底气,更让“自救互救”的理念在全镇教育系统中悄然蔓延。孩子们眼中闪烁的专注光芒,与实践时跃跃欲试的身影交相辉映,那是知识在萌芽、技能在生长的模样。队员史芳源在服务后动容分享:“望着孩子们一丝不苟练习急救手法的样子,听着学校老师真挚的道谢,那一刻,‘服务人民’不再是课本上的字句,而是化作心头滚烫的成就感;作为未来医者的价值,也在这些鲜活的瞬间里,变得无比清晰而厚重。”而这份价值,正通过一双双传递知识的手、一次次温暖的互动,化作边疆大地上看得见的健康改变,让“红医精神”的火种在服务过的每一寸土地上,持续焕发燎原的力量。
▲图为急救知识宣讲
指导教师尹伟明在活动总结中感慨颇深:“这次‘三下乡’之行,正是‘红医精神’的鲜活注脚。队员们不仅把专业的健康服务精准送到了边疆最末梢,实实在在回应了部分群众的健康期盼,更在服务社会的熔炉里锤炼了医德、精进了医术。这堂行走在边疆大地上的‘大思政课’,让同学们真切悟透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深刻内涵,也让那份沉甸甸的家国情怀在心中扎得更深、长得更茂。”
队员们在实践中深受触动与激励,队员商喆熙动情表示:“边疆基层的点滴见闻、心底涌动的万千感悟,尤其是那份服务奉献的赤诚与担当,都将化为砥砺前行的强大动力。未来定当精进医术、涵养医德,不负这份成长与嘱托。”这份初心与使命更将成为团队前行的坐标——未来,他们将继续以青春之名,为守护边疆人民的生命健康矢志不渝,用智慧与汗水为祖国东北边陲的健康防线添砖加瓦,让青春的力量在奉献中绽放更炽热的光芒。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史芳源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